迎換屆氣象更新,融“雙區”大有可為。10月下旬以來,汕尾市城區、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下稱“三縣一區”)陸續召開黨代會,產生了新一屆領導班子。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汕尾未來五年的發展重任,就此完成了歷史性交接棒。如何緊抓全面融入全省“灣+區+帶”發展新格局帶來的種種機遇,為汕尾建設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奮力打造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奉獻力量?汕尾三縣一區對此形成了哪些思路?記者在其黨代會報告中找到了答案。
協同發展,融入“雙區”
“榜樣”的示范與臂助,對個體而言是正向的、激勵的,對一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作為毗鄰港澳、西接珠三角、東連汕潮揭的一座城市,近年來,得益于“雙區”建設、深圳對口幫扶等“風口”,汕尾東承西接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可謂多項政策集成、多樣利好齊聚、多重機遇疊加,其擴大對外開放、借力協同發展的新一輪窗口期來臨。大勢面前,不妨打趣地說,得“抱團取暖”之道者多助,堅持“單打獨斗”者勢必寡助。正因此,把握融入“雙區”這一概念,謀劃區域協同發展,不出意外地成為了三縣一區的共同目標。
誰的理解執行愈快速、愈精準、愈全面,就愈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三縣一區地情不同,區域協同發展就有不同的方案,但若綜合梳理一番,便能發現其本質殊途同歸,不外乎:
搶占“雙區”市場。立足優勢農業資源,規劃建設現代農業服務綜合體,增強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和保障能力,努力打造成為“雙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魚簍子”等。
承接“雙區”產業。全面參與“雙區”產業分工,依托“飛地經濟”,借助與廣州、深圳等灣區核心城市共建產業園等契機,開展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引導“雙區”產業鏈上下游要素組團向三縣一區轉移,當好“雙區”產業轉移承接地、產業鏈延伸區、產業集群配套基地。
共享“雙區”資源。努力強化與“雙區”在人員、資金、科技、信息等各類要素方面的交換流動與合作共享,探索組建緊密型醫聯體、教育聯盟以及土地資源、知識產權、人才信息等跨區域交流合作平臺,以及深入實施鄉賢回歸工程,鼓勵已扎根“雙區”的鄉賢企業回遷項目、回流資金、回饋信息、回援智力與技術,助力汕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學習“雙區”標準。全面對標學習“雙區”尤其是深圳特區綜合改革試點的好機制、好經驗、好做法,著力打造一流法治、一流社會、一流市場和一流政務等“四個一流”營商環境,以周到的“店小二”式服務真正實現精簡流程、整肅政務、深化改革、惠企紓困。
2021年7月,海豐縣舉辦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招商推介大會。
城市崛起,產業先行
一座城市崛起的歷程,同時必定也是一座城市的產業發展史;而要建設現代化的城市,則必先打造現代化的產業。綜觀三縣一區本次黨代會報告,不難發現其中存在一個共同的方向,那便是壯大實體經濟、推動產業振興。
那么,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并同時重點培育符合本地實際的、獨具特色的優質產業?城區選擇聚焦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以陸海統籌、港產聯動推動“海洋經濟強區”和“絲路漁都”品牌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陸豐全面構建“3+2”現代產業體系,即農業興市、工業強市、商貿旺市,壯大海洋經濟、培育數字經濟,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海豐則在致力推動金銀、珠寶、紡織等三大百億級傳統優勢產業二次攀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精品農業,以及取材“紅、藍、綠、古、特”五色旅游資源,借助“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多元形式發展現代服務業;陸河圍繞綠色發展目標定位,大力發展特色化、品質化、品牌化的現代精品農業,以新能源、建筑裝飾材料、機械設備制造、電子器材、生物醫藥等五大產業為重點的標本先進制造業,和滿足人民群眾“生產、消費、民生”三大領域需求的現代服務業。可以說,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這一領域,三縣一區“招式”上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其最終目的,都是打造“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活”的現代產業體系。
陸豐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
城鄉融合,全面振興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三縣一區黨代會中,“城市品質提升”和“鄉村全域振興”兩大主題多次被同時提及,由此可見其重要地位。若將發展中的城市比作一輛正在前行的雙輪馬車,則這兩大主題可等同于馬車的兩個輪子,唯有齊頭并進,方能行穩致遠。
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振興?面對這一問題,三縣一區給出的“答卷”高度相近,足見汕尾在這“一盤棋”籌劃部署上的統一性與前瞻性:
首先是著力改善城市品質,提升其輻射能力,從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其要旨便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比如,通過4個領域共76個項目的建設,實現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海豐“東進、南延、西拓、北融、中優”的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就是個中代表。
其次是推動鎮街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提升鎮域經濟帶動力。即依托各鎮(街、場、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鎮域經濟板塊,全面推動鎮域改造升級,加快改善鎮圩面貌。在這一戰略中,陸豐的23個鎮(街、場、區)因地制宜,規劃不同定位推動功能互補和協同發展,營造出了賽龍奪錦、爭奇斗艷的生動局面。
最后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推動鄉村全域美麗、全面振興。這一領域,連續三年在考核中獲得全省優秀名次的陸河,也許最有發言權——聚焦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以“五大振興”為抓手,突出實施“九大攻堅”行動,做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聚焦“八個美麗”完善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文宿、休閑觀光等富民興村產業,構建“農業+美食”“農業+文化”“農業+旅游”多業態發展格局,帶動鄉村全域美麗、全面振興。陸河的計劃與目標,是打造一批“綠富美”示范樣板,而這無疑也是其他兄弟縣(市、區)同樣追求的。
陸河縣的“四好農村路”。
和諧生態,綠色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下功夫”“以綠水青山為底色,抓實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綠色為新優勢,暢通‘兩山’轉化通道”“以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以來,三縣一區為此付出諸多努力——城區品清湖萬里碧道建設完成、實現山體復綠34萬多平方米;海豐203個行政村全域建成干凈整潔村,城市污水處理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分別高達91%和100%;陸河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04%,獲評“中國生態養生之鄉”等,取得的成績亦有目共睹。此次黨代會,在過去的基礎上,三縣一區更不約而同地將綠色發展提上了未來五年的奮斗日程。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應當如何破題?三縣一區在這一方面思路,可謂異曲同工:
一方面,是強化生態環境治理。城區與海豐均提出了大力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凈土工程”的計劃,陸豐與陸河則同時強調了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方位推進大氣、水體、土壤污染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顯然都是三縣一區迫切希望力行的。
另一方面,則是促進綠色低碳循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發揮森林綠色碳匯、海洋藍色碳匯的優勢,推動碳匯交易,探索推動GDP與GEP協調增長的評價考核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統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廣東省園林縣城等創建工作——此次黨代會,這些都成為了三縣一區所立下的“flag”。
今日美麗的汕尾城區一隅。
從擴大對外開放到內部產業升級,從城鄉融合發展到奮進綠色崛起,汕尾騰飛的藍圖已經繪就,城市發展的大幕正在拉開。不干則已、干則必成,奮斗的城市方能永遠年輕。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回望過去,海陸豐深厚底蘊激勵人心;顧盼未來,靚麗明珠新征程催人奮進。未來五年,汕尾經濟社會發展的蝶變,正在各縣(市、區)埋頭苦干、比學趕超中悄然醞釀。
【記者】黃韜 南小渭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