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由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辛亥革命紀念館、嶺南金融博物館和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舉辦的“省城行街——廣州1921”展覽在辛亥革命紀念館一號展廳開展,展期至2022年5月22日。展覽姊妹篇“行街記——廣州1921”在嶺南金融博物館同步展出。
1921年對于廣州而言是個特殊的年份。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這不僅是廣州建市之始,也是中國創始市制之始,設財政、公安、工務、教育、衛生、公用六局,開始了全面的市政建設;3月春,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六個共產黨早期組織之一;5月5日,孫中山非常大總統就職典禮;8月,援桂戰爭結束,兩廣統一;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0周年紀念活動舉辦;這一年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行業工會建立及罷工掀起一股高潮;廣州開始推行義務教育。1921年的廣州在各個方面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在國內及海外樹立了“新廣州”的形象。
本次展覽擬選定1921年年末的一天,讓觀眾從行街的視角來行走在廣州城內,以自己的所見來呈現廣州各方面的變化。展覽的參觀流線設計為向左、向右的雙展線,參觀者可自行選擇東山少爺或西關小姐的身份,對照1921年地圖從東山或者西關出發去發現廣州的變化。運用場景化設計,讓觀眾從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一個世紀前的廣州,體會廣州的“新”。展覽姊妹篇“行街記——廣州1921”在嶺南金融博物館同步展出,繼續講述東山少爺和西關小姐相約行街的見聞。兩個展覽將滿足市民不同的出行需求。
廣州向來是革命策源地,犧牲之大,全國所無。而建樹之偉,亦為各省所不及。一百年前,廣州是全國首善之區,一百年后,廣州依然是全國最強的城市之一,踐行推動著“老城市新活力”的號召。此次展覽將作為不忘初心之現實教材,為實現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加油鼓勁!
本次展陳中有不少珍貴文物展出,泛黃的老物件上,記錄著廣州的百年風貌:
1921年《進步的廣州市》
自1920年粵軍回粵,軍政府重建后,廣東執政人士,銳意革新。拆城垣,筑馬路,倡自治,興民權,辦學校,禁賭毒,重衛生,進步之速,大有一日千里之勢。
1918年廣州科學書局印行教科適用《訂正官話指南》
1920年12月,陳獨秀出任廣東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在素波巷創建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致力于培養宣傳、教育戰線人才,實際上成為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共產黨干部的場所。1921年3月,經過認真醞釀、籌備,陳獨秀、譚平山、譚植棠等人在養成所創建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由陳獨秀任書記,以《廣東群報》為機關報。中共一大召開后,成為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
黨組織成立后,大力開展宣傳工作,積極培養革命骨干。一是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吸收高、中等學校學生參加。二是通過宣講員養成所開展宣傳,學習內容主要是革命理論和國語、歷史等。三是創辦注音字母教導團,在講解注音字母的同時,講授馬克思主義原理。四是舉辦廣州機器工人補習學校,旨在提高工人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五是創辦俄語學校,在教俄語的同時,向學員介紹馬克思主義原理、現代思潮、俄國概況和世界平民文學。在陳獨秀、譚平山等負責人的指導下,支部黨員數量發展迅速,為中國共產黨的壯大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民國廣東土木建筑總工會證章
1921年,廣州的工人數量達三十余萬人,各行業工人成立工會成為風潮,達到一百三十余個。這些工會又組成兩個大型的團體,一個是由工會團體參加的廣東總工會,一個是以工人個體參加的工人合助社。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致力于成立新的工會團體。1921年春,在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的推動下,廣東土木建筑總工會成立,有木匠和泥水匠會員4000余人。同其他工會團體一樣,積極同資本家作斗爭,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工時,掀起工人運動的高潮。
1921年《新青年》第八卷第五號
1920年12月,陳獨秀到廣州主持全省教育工作。1921年2月初,在上海的《新青年》社遭到法國巡捕房查封,《新青年》第8卷第6號的稿件在已編排好的情況下被沒收,罰款5000元,并勒令不準再在上海出版、發行。2月15日陳獨秀致信胡適:“我當時不贊成新青年移北京,老實說是因為近來大學空氣不大好,現在新青年已被封禁,非移粵不能出版。”當時,廣州政治環境較為寬松,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業已建立,加上陳獨秀本人在此主持工作。于是,陳獨秀將《新青年》遷往廣州,選址昌興街26號為發行處。1921年4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6號出版。
1921年廣州東山嘉南堂三益儲蓄會會證
20世紀初,教會開始在荒蠻的東山建立教堂、學校,神職人員和教眾開始定居于此。隨著廣九鐵路廣州站選址東山,各種新興公共事業和人群在此落腳。華僑是最早以房地產投資的形式參與東山開發的,1915年美洲歸僑黃葵石將承領的政府官荒掘平清整,并劃分為四條道路,即今龜崗馬路及各橫路,進行分段出售以建設房屋。嘉南堂實業團和南華公司的創辦,加速了東山的房地產開發,龜崗、煙墩崗、木棉崗一帶,向南擴展至新河浦,向北擴展至松崗東等區域建設,漸成規模。1921年市政廳規劃將東門外東山與黃花崗的附近荒墳地開辟出來,以此擴充市區范圍,并劃出一部分作為模范村,欲打造成公園環境。工務局也繪制了各種西式房屋,給請領地皮的人做建筑樣板。
1920年《廣東教育會雜志》(第一卷第一期)
1921年6月,廣東省教育會召開全省第五次教育大會,組織討論學制系統改革。在參酌各國學制的基礎上,制定了草案,并提交到10月在廣州召開的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進行討論。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新的學制系統草案,即“六三三學制”。該年新創建的執信學校,開始按照此學制進行運作。1922年在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上,學制系統草案獲得通過,11月 1日以大總統令公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稱“壬戌學制”。
(本文圖片由辛亥革命紀念館提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