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志愿者隊伍,助力公益活動“規范化”
組建一支由500多名“特殊人員”組成的志愿者隊伍,統一制作“增城區司法志愿者”服裝,要求開展公益活動時,社區矯正對象統一著裝,強化志愿者身份,增強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
堅持目標導向,打造公益活動“個性化”
始終以幫助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降低重新犯罪率為目標,積極推動公益活動常態化、多元化。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勞動能力、年齡、身體情況、特長、興趣愛好等特點,有針對性地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參加公益活動,發揮其優勢,提升信心,幫助其順利融入社會。如鼓勵有理發技能的社區矯正對象參與義剪活動,擅長寫毛筆字的對象進行義寫春聯活動等。
發掘社區資源,推動公益活動“多樣化”
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聯系,積極發掘當地現有資源,如主動聯系交警部門、敬老院、市政環衛、圖書館、社工站、村居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清潔活動。
如通過社工站,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志愿服務培訓,加深其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深化其志愿服務意識,提升其志愿服務能力,并聯合社工站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積極與各村居委合作,鼓勵社矯對象參與村居環境衛生改善活動,增強社區矯正對象對社區的歸屬感;加強與交警部門合作,引導社矯對象參與交通指引,提升社會責任感與交通法規知識。
強化志愿服務,促進社矯對象“再社會化”
以部門宣傳活動為契機,引導社區矯正對象作為普法志愿者開展公益活動,進一步激發其自省、自悔、自改。如組織參與掃黑除惡、禁毒、反詐、憲法知識、垃圾分類等宣傳活動。
尋找“同行者”,以矯助矯,助人自助。挖掘社區矯正對象中思想穩定、表現優秀者,作為矯正“同行者”。通過自我披露,發揮自我特長,陪伴、理解、鼓勵其他社矯對象順利度過矯正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