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云游”華南研學,粵港澳臺青年學生探尋共同歷史記憶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圖/主辦方提供

            12月17-23日,“基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認同的南粵古驛道文化考察”系列活動以“云研學”方式走進韶關西京古道及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以下簡稱“華南研學”)。本次活動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學生處主辦,來自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院校的60余名粵港澳臺青年學生在線互動研學,探尋四地共同歷史記憶。

            “云游”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

            探尋粵港澳臺四地共同歷史記憶

            本次系列活動得到廣東省高校港澳臺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南粵古驛道網的支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陸露,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王芳,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志剛,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韶關樂昌市華南研學工作專班成員何昆亮,南粵古驛道網副主任彭劍波等參加活動。

            何昆亮介紹,抗戰時期,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的中高等院校內遷至粵北展開艱難的教學和救國運動,同時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等一大批當時知名大中學校也紛紛遷抵粵北展開教學,并且還接收、招錄了不少來自港澳臺的學生。韶關樂昌成為了如今廣東乃至港澳臺眾多大學、中學的溯源之地。2019年6月,廣東在韶關樂昌開展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時,發現了抗戰時期中山大學及其他中高等院校在樂昌坪石辦學的舊址,開啟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規劃建設工作。2019年以來,韶關積極推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并對外開放。

            陸露致辭

            作為粵港澳高校聯盟的首批成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與港澳地區的多所高校在學生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陸露表示,此次系列研學活動,有利于粵港澳臺青年學生對嶺南文化的內涵、形式及魅力有更直觀、深入感受,并以領略南粵古驛道文化為起點,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李志剛介紹,此次文化考察活動精準對接粵港澳臺四地的青年學生,以南粵古驛道為空間載體與文化交流紐帶,以抗戰時期四地共有的華南教育歷史記憶為情感共鳴,共同挖掘、探討四地的文化與歷史淵源。

            分享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實踐案例

            因疫情防控形勢和要求,主辦方精心組織了線上專題講座、云游研學、交流互動等活動,邀請多名深度參與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及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的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講述波瀾壯闊的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分享作為線性文化遺產的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的實踐例子。

            曹勁作主題分享

            曹勁在《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的實踐探索》主題分享中,詳細介紹了南粵古驛道的歷史以及近年來活化利用的探索實踐、華南教育歷史的挖掘與研學基地建設歷程。她說:“古驛道的內涵一直都在豐富與拓展,其下一步的活化利用需要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參與。”

            王芳作主題分享

            在《博物館化的拓展——坪石中大抗戰時期的展覽之策》主題講座上,王芳介紹了如何通過博物館等展覽空間及場所,對華南教育歷史進行“復原”,完成“廢墟中的重構”,并分享了抗戰中粵港澳教育的守望相助以及講述林寶泉、陳香梅等“坪石先生”與華南教育的淵源。她表示:“研學是深度研究學習的行為,希望青年學生能夠參與到華南研學的建設,觸摸真實的歷史。”

            李志剛作了題為《弦歌不輟——馬思聰在坪石》的主題分享,詳細介紹了馬思聰在坪石的音樂人生。他表示,我們追憶馬思聰在坪石的往事,是立足于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的貫通融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覺和認同,追尋在抗戰時期那段艱難歲月我們先輩的奮斗史,學習他們為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精神。

            深刻感受華南教育歷史的厚重

            本次“云游”華南研學系列活動,讓粵港澳臺四地學生受益匪淺。

            粵港澳臺四地學生“云游”華南研學

            澳門學生代表、華南師范大學植慧珊表示,通過此次活動,深刻感受到了華南教育歷史的厚重感,并對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充滿欽佩,將總結此次學習的經驗與心得,在今后的大學生活中更加努力提升自己。

            香港學生代表、廣東財經大學李錦軒說:“通過此次華南教育歷史坪石研學活動,我深刻地體會到當代中國青少年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尤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港澳臺學生,更應活用我們自身的資源以及知識,開拓更加寬廣的眼界,腳踏實地、穩扎穩打地努力建設與發展大灣區經濟,并將紅色文化牢記心中,將革命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華南 青年學生 記憶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