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以“創新科技金融,助推科技產業”為主題,2021中國科技金融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會上,中國科技金融聯盟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重磅發布了中國城市科技金融生態指數。
金融資本賦能科技產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不管是國家還是各省市對于科技金融融合發展都是十分重視的。科技界、金融界、企業界跨界融合,是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保障。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昌文圍繞“以金融創新促進科技自立自強”進行了精彩的演講。他認為,從金融支持創新、科技自立自強的角度看,無論支持方式如何,首先需要確保向創新活動提供的資本是優質資本,是耐心資本,是長期資本。
今年出臺的《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新時期進一步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配置,進一步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
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方面,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市管)石鵬飛介紹到:“廣州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凝練形成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形成具有廣州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按照抓兩頭(科學發現、產業發展),促中間(成果轉化)的工作思路,推動廣州科技創新從“產業帶動科技”的跟隨創新階段發展到“科學引領產業”的正向創新階段。”
如何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四鏈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態圈,是當前炙手可熱的話題。在“優化科技金融生態,加快科技產業發展”為主題的高端對話環節上,全國股轉系統、北京證券交易所華南區域副首席代表劉懷城透露:“北交所開市首周新增合格投資者34萬戶,目前全市場合格投資者已有超過460萬戶。在首批上市的81家公司當中,有60家公司的前十大股東里面有各類創投機構的身影,市場上很多VC、PE也都在搶灘布局基礎層、創新層。”
在當前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金融變革與創新,打通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投資機構又是如何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依托大灣區發展科技和產業的優勢,堅定投資硬科技方向。當日下午,論壇圍繞“高質量發展下的知識產權金融創新探索”、“大灣區(廣深)硬科技股權投資機遇與挑戰”兩大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研究分析與服務鏈條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論壇上重磅發布了中國城市科技金融生態指數,該指數從科技金融資源富集度、科技金融服務精準度、科技金融環境承載度和科技金融耦合協調度等四個維度,對全國31個重點城市的科技金融生態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名,從報告結果看,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廣州。
論壇期間同時舉辦了廣州市2021年科技金融服務周啟動儀式。據介紹,科技金融服務周自2018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三屆,今年更是導入“產投科創模式”,圍繞創投機構-創新項目深度對接專題、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與北交所資本市場運作專題、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題、技術交易市場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題四大專題板塊舉辦系列活動,深入發掘科技企業深層次需求,鏈接廣州科創服務資源,推動“人才、科技、產業、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向科技企業流動和集聚,助力企業發展。
2021中國科技金融論壇作為中國科技金融聯盟打造的品牌活動,同時也是“2021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3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大品牌實現強強聯合、資源互通,為科技產業與金融融合發展搭建高端交流平臺,為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注入國際人才與力量,助力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