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海洋專家:湯加發生了有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火山海嘯事件,噴發活動或持續數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近日,湯加火山爆發和引發的海嘯受到全球關注,中國浙江沿海也監測到海嘯波。本次湯加火山爆發及海嘯是如何發生的?會產生哪些影響?廣東是否有海嘯風險?

            為此,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胡湛(簡稱“胡”)和博士后陳玉潔(簡稱“陳”),為讀者做科普解答。

            湯加海嘯主要由火山爆發帶來的海底滑坡造成

            羊城晚報:海嘯的成因及影響有哪些?

            胡:海嘯并不常見,卻是破壞性極大的自然災害。海嘯大多是由海域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和隕石墜落入海產生的,并以高達700~800千米的時速向陸地傳播。在大洋中,海嘯波高不足一米,傳播到海岸淺水地帶時,能量衰減很少,波高急劇增高,可達數十米,且數分鐘或數十分鐘就重復一次,破壞力極大,可以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

            羊城晚報:本次湯加火山爆發及海嘯的成因是什么?

            胡:湯加的火山就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太平洋板塊在湯加東側的海溝處俯沖,俯沖的大洋洋殼在深部脫水引起地球內容(地幔楔)的熔融,形成巖漿。俯沖持續在進行,熔融也在積聚,待壓力達到臨界時,在俯沖帶上部發生火山噴發。因為巖漿中含有很多的氣體,常呈劇烈的爆發狀態,威力很大。

            由于絕大多數歷史海嘯事件是由海域地震產生,直接由海底火山噴發產生的海嘯事件極其罕見,湯加火山噴發所造成的海嘯波目前已經波及全球,這是人類歷史上有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火山海嘯事件。關于這次海嘯在全球所造成的災害性影響目前尚不明確,但可以明確的是,在距離湯加火山較近的區域,大規模的沿海淹沒和部分地區的人員傷亡是不可避免的。

            根據初步判斷,火山爆發帶來的海底滑坡,是造成此次海嘯的主要因素;另外,火山噴發帶來的氣壓擾動,會加劇海嘯規模的重要因素。

            此次的湯加火山爆發,引發了大規模的越洋海嘯,波及整個太平洋沿岸地區。海嘯波甚至抵達了中國沿岸,最大波幅約為20厘米。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還提醒,根據歷史火山活動事件統計分析,目前的噴發活動可能持續數周或數月,且尚不明確是否已達到爆發峰值。

            廣東沿海是受海嘯威脅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羊城晚報:我國對于海嘯的記錄和研究歷史是怎樣的?廣東有沒有經歷過嚴重的海嘯?

            陳:歷史上在中國沿海記錄的海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稀疏的。由于海嘯和風暴潮都是與海平面有關的淹沒過程,因此很難區分造成沿海增水的原因。有研究發現,關于南海東北部地區的早期數據庫均存在與不同語言、日歷和位置名稱之間的翻譯不準確相關的錯誤,但有23個是有效的、經證實的事件,其中最具破壞性的一次海嘯發生在1867年,影響了臺灣北部的基隆,造成至少100人死亡。關于中國大陸沿海的記載,有三起記錄比較可靠的、具有相對破壞性的事件:1604年福建泉州大地震、1605年瓊州大地震和1918年廣東南澳地震。

            羊城晚報:我國何時開始重視對海嘯的研究,目前有何進展?

            胡:2004年,印度洋蘇門答臘俯沖帶發生Mw9.1級特大地震,在印度洋周邊國家造成二十余萬人傷亡,形成巨大災難。2011年,日本東北部發生Mw9.0級地震,引發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多地造成毀滅性破壞,死亡失蹤近30000人,并引發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這次海嘯也在中國東部沿海造成了30-60厘米的波幅震蕩。此前,中國大陸的海嘯災害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多數沿海區域前方有寬闊的大陸架,水深較淺的大陸架被認為可能會消散大部分海嘯波能量;二是鄰近的俯沖帶,如西南開海槽、琉球海溝和馬尼拉海溝的地震活動相對較低,歷史記錄到明確的海嘯事件較少。

            我國在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和減災系統,但真正開始重視海嘯預警是在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后,2006年國家海洋局開設24小時海嘯預警業務,國際海洋政府間組織正式同意依托中國海嘯預警中心建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8年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授牌。日本東北海嘯后,我國開始緊急思考環太平洋地區的類似事件對中國海岸邊緣的影響,包括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學術各界都展開了積極研究。目前,我國已經開始了一系列調查和研究項目,旨在根據最壞的情況在社區層面繪制海嘯淹沒地圖。這些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中。

            羊城晚報:中山大學近年來在海嘯研究方面有何重要發現?

            胡: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培震院士團隊李琳琳教授課題組,近些年針對我國南海海域內的多類潛在海嘯源開展了系列研究,指出南海海域是我國海嘯災害風險最高的海域,存在馬尼拉俯沖帶、南海北部活動斷裂,海底滑坡等多類潛在海嘯源,馬尼拉俯沖帶地震是南海域內最有可能觸發區域性大海嘯的海嘯源,受海嘯波傳播方向性和海底地形共同影響,我國包括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地的華南沿海、臺灣和內部各島礁均將遭受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影響,其中廣東省沿海是受海嘯威脅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同時,南海封閉式海盆結構,導致海嘯一旦發生,海嘯波在大陸架區域和海盆內的長時間震蕩和能量滯留,給我國華南沿海帶來長周期的海嘯災害影響。但當前對馬尼拉俯沖帶孕震特征、地震活動性、俯沖帶淺部近海溝斷層耦合度和發震機制認知有限,現有海嘯災害評估結果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后期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研究。

            此外,隨著海底勘探的不斷深入,大量廣泛分布在南海大陸斜坡上的海底滑坡被逐步識別。根據研究,這類滑坡也完全有可能產生像馬尼拉海溝地震一樣破壞性的海嘯,對中國南部城市產生嚴重影響,但其發生概率要低于馬尼拉海溝地震。

            中大目前已經獲取南海及周緣地質表征的地質地球化學數據,提出重大地質事件的區域效應及動力學模型。研究了環南海地區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現今地殼變形和強震活動,揭示了環南海板塊邊界和南海內部的運動速度。發現濱海斷裂帶和南海北部陸坡斷裂為華南沿海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地震構造,并研究評估其未來地震的發震機制和危險性。以馬尼拉海溝和濱海斷裂帶的強震及可能發生的海底滑坡為潛在海嘯源,系統評估了東南沿海和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海嘯危險性。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湯加 海嘯 火山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