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分餐制,體現“文明餐桌”新風尚。記者走訪發現,星級酒店是“公筷公勺”推廣的主力軍。不少品牌連鎖餐飲店均為消費者主動提供公筷、公勺,有條件的還制作了“公筷公勺”LED宣傳標語。一些中小型餐飲場所,公筷公勺的配備以及相關宣傳卻有待提高。(見《梅州日報》7月11日4版)
今年年初的疫情是對全社會的考驗,也是一場鮮活的生命教育課。疫情之下,全社會都在思索什么是更健康生活的方式,如何避免類似新冠病毒這樣的災禍不再突如其來。毫無疑問,從改變自我、培養好習慣做起,切斷一切可能的傳播鏈是一種有效途徑。其中,倡導使用公筷公勺,徹底改變多年養成的生活陋習,讓“小餐桌”帶動“大文明”,就不是什么難事。全社會都應有這樣的共識: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眼前,我市不少品牌連鎖餐飲店為消費者主動提供公筷、公勺,有條件的還制作了“公筷公勺”LED宣傳標語。這些做法有利于讓文明餐飲方式深入人心,使公筷公勺更快走進大眾生活。
眾所周知,公眾聚餐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防止病菌傳染。參加聚餐者眾,難保其中沒有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沒有諸如肺結核、乙型肝炎之類的傳染病患者。如果不使用公筷公勺,大家互相交叉用餐,豈非坐等攜帶者將病菌和病毒傳染給自己?使用公筷公勺還可以糾正一些人的用餐陋習,形成餐桌文明。比如,有些人平時用餐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識,對餐桌上的飯菜胡亂翻動,讓人大倒胃口。而使用公筷公勺之后,這種情況則會大為改觀。
當然,推廣公筷公勺僅靠道德層面的倡導顯然不夠,還應通過入法等強制方式,使之更好地落實。上海今年4月發布了《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范》地方標準,將“使用公筷公勺”列入上海市文明餐廳評選的創建標準和必查條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將使用公筷公勺納入文明行為評定范疇,引導“夾菜用公筷、舀湯用公勺”的文明習慣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