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份的高考落下帷幕,緊張了好幾年的同學、老師和家長們終于可以松口氣了。不過我們馬上面臨另一件人生大事——填報志愿。志愿會把我們帶向不同的城市、大學,和不同的專業,開啟迥然各異的人生道路。有一種說法甚至稱“三分考,七分報”,從一個側面強調了報志愿的重要性。
作為研究青少年生涯輔導多年的業內老師,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幾個填報志愿常見的坑,盡量別踩到。
考完之后才開始琢磨志愿
很多人會說,不就是應該考完,甚至是分數出來之后才考慮報志愿嗎?其實“志愿”這個事情,真的應該從高一甚至是初中就開始想。
李思是2019年浙江省高考考生,考分是597分。2016年他的選考科目是生物、地理、歷史。回想起當初高中選擇科目的時候,李思根本沒把選科和未來學什么專業聯系到一起,就是簡單地認為選自己的優勢學科就好了。
高考時,李思的三門選考科目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分別是91、88、85。但在報考專業時發現,他想要報考計算機類,而計算機類的專業,很多學校要求的是物理或技術學科……最后,他只能根據分數填了一些與自己科目匹配的專業,最終被一所傳播學院校的廣告專業錄取。
努力了3年,最終卻沒能進入心儀的專業。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同學選科是在高一,而高考結束之后才填報志愿,這中間有兩年的時間差,前面選科時考慮不周全,而真正作專業選擇的時候,這個問題才暴露出來。
很多成年人認為,一個中學生,距離專業、職業生活遠著呢,用不著想這回事。其實,現在新高考改革目的之一就是把原來在大學才作的職業生涯規劃,前置到高中,從高一選科時,就應該有所籌劃了。到了大學即使發現自己選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調整起來也頗不易。而且,大學的專業會對高中的選科有所限制,比如,很多大學的心理學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在高中學過物理或者生物,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信息,想要報考時才發現,豈不太晚?
如今從學生考完到出分,到最后提交志愿表格,差不多兩三周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內,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且不說既要考慮孩子的興趣,能力、價值觀這些本來就很模糊的因素,還要根據成績和排名情況,從600多座城市、2800多所大學、500多個專業當中作出選擇,其中專業的熱門程度、報考人數多少,未來的就業情況,發展路徑等關鍵信息也是紛繁復雜,變化多端。
當信息過載大腦處理不了的時候,我們最容易做出的反應就是“病急亂投醫”“拍腦袋”“憑感覺”。想想看,我們今天面臨的人生當中的很多坑,很多后悔,哪一個不是多年前的沖動,當時思慮不周帶來的?難怪有人感嘆填報志愿就像一場賭博。
如何才能減少“賭”的成分,更多了解自己手里的牌,甚至是對手的底牌,作好決策呢?那就是從長計議。
其實在國外,例如芬蘭和美國等生涯教育領先的國家,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上“職業輔導課”,學會觀察和了解身邊出現的各種行業,中學階段還有很多實踐體驗的活動。如今國內也有一些中學響應國家“生涯教育要趁早”的號召,開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動,這樣學生們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知道自己所熱愛的專業、方向,都有哪些大學可以選,甚至知道這個專業學完了之后,未來可以做什么職業,這樣就不會在填報志愿時一臉迷茫了。
追捧熱門
這里的熱門包括追熱門專業、熱門學校、熱門城市。就像是我們去商場購物,一看到有個地方在排隊,在搞“限時選購”,我們就很容易頭腦發熱,買了一堆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回家。由于是在短時間內作決策,我們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片面信息的影響,作出并不適合的選擇。
有人說:“追熱門專業就像是追校花,成為炮灰的可能性大”,這個比喻可能有點不恰當,卻十分形象。我們常常說,社會潮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如今迅猛的發展節奏,使變化常常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報考時的熱門專業,等畢業時不一定還是熱門。最為關鍵的是,這個專業適合學生本人嗎?能夠愉快地畢業嗎?愿意長久地在這個專業深入學習、有所建樹嗎?
熱門學校牌子響當當,校友資源也厲害,這些確實會讓你在畢業找工作時占據優勢。但是,好學校對分數要求高,如果分數排名不靠前,很可能無法如愿進入相應的專業,而是被調劑到一些未知的,甚至是非常冷門的專業去。
網上曾熱議的學生周浩就是這樣。他從小就喜歡搗鼓機械,拆裝組件,填報志愿時,他很想報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是父母老師都覺得,他擁有660多的高分,不報北大太可惜了。于是在周圍人的影響下,周浩最終去了北大的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本身很有發展前景,但是這個學科側重于微觀和理論分析,周浩對這些根本不來電。專業課程沒興趣,學術研究又搞不來,周浩面臨著各種迷茫。
在嘗試了輔修、轉專業、休學的各種折騰之后,他最后轉學去了北京工業技術學院。從北大的高材生轉學到技工學校,這個選擇讓他一下子成為網紅學生。而在北京工業技術學院,周浩找回了昔日的熱情,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2014年的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上,他一舉奪得冠軍,畢業后留校任教,在2018年的首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中,周浩代表學校獲得了機械類比賽一等獎。談到當初的選擇,他自己說:“毫不后悔,很慶幸!”如果早知道這樣的結局,周浩當初的選擇應該有很大不同吧!
總體來講,學生選擇合適的專業,有利于進入熱愛的職業方向,也不會浪費寶貴的大學學習時間,而熱愛自己的職業方向,有助于獲得事業的進步和成就,不斷積累行業資源。從長遠來看,實際工作當中的能力和成就,才是影響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不是剛畢業時學校的牌子這個“敲門磚”。
上大學的城市往往會成為大學生們的“第二故鄉”。熱門城市視野寬,就業機會多,當然很好,但是越熱門的城市,“城市病”也相對嚴重。所以才有一部分上班族“逃離北上廣”,尋求到二三線城市發展。在此只是想提醒,不要只看到熱門城市的“熱”,也要看到另外一面的代價。
選專業全靠猜
有關職業、專業方面的知識很復雜,作為普通人,我們很少能夠摸清每個專業到底是做什么的,有時也不容易從名稱上作判斷。
以我為例,當別人聽說我是學心理學的,經常會問我三大終極問題,第一,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嗎?第二,你會催眠、算命、懂星座嗎?第三,那你看看我正常不?給我做個咨詢吧!信息時代,資訊如此發達,但這些問題還是會令人哭笑不得。
其實,心理學的就業面非常廣泛,心理咨詢只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方向,并且不占多數。也有很多心理學畢業生去了公司,做人力資源管理、用戶體驗研究、市場調查與研究,還有可能去司法部門從事跟犯罪心理學相關的工作,而我的很多博士同門都在教育考試、人員選拔領域內工作。
類似的專業誤解還有很多,很多人分不清教育技術和教育學,其實一個是工科,一個是文科。也有人分不清計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一個是理科,一個是工科。
就算是同樣的專業名稱在不同的學校,學習的內容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可能有很大差異。比如,材料工程專業,哈工大材料工程專業既有金屬材料,還有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天津工業大學的材料工程更多研究紡織材料;浙江理工大學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絲綢材料……
所以,怎么避開這個“猜”的坑?學生在看專業的時候,一定要詳細了解專業的內涵、學校在這個專業上的特色是什么。要問這么多信息怎么處理得完?這里就又回到了我們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坑,早著手,從長計議,多探索就可以盡量避免。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需要避開的坑,比如孩子只負責學習,父母負責填報志愿;比如平行志愿隨便填、沒風險等,這些做法都不太理性。
所以我們來總結下吧:
第一,從長計議,早做準備,生涯教育和規劃不妨從高一開始。
第二,多體驗,多探索,青少年的“大學志愿”是“慢慢填寫”的過程。
第三,了解越多,信息越充分,決策才有更理性的基礎。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
高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填報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