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程度不高,入行門檻太低,導致“豬周期”每隔兩三年就會出現一次。面對反復“發作”的“豬周期”,如何有效平滑波動、調控市場異常影響?
為了有效緩解生豬和豬肉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預案將本輪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中的經驗做法機制化、制度化,力求為豬肉市場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具體來看,圍繞促進監測預警、儲備調節、政策協同,預案明確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
——豐富預警指標。“豬糧比價”指標是直觀反映生豬養殖成本收益對比關系的重要指標,廣受生豬養殖業關注,預案繼續沿用了這一指標。與此同時,預案增加兩個指標:一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該指標能夠顯著提高風險預警和儲備調節工作的前瞻性;二是增加了“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指標,該指標更貼近消費者感受,在豬肉價格過度上漲時能夠及時作出預警和響應。
——調整預警區間。預案區分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和過度上漲兩種情形,設立了三級預警區間。其中,根據近年來養殖成本收益變化情況,將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對應的豬糧比價由此前的5.5∶1至5.8∶1提高到7∶1,當豬糧比價處在7∶1至9∶1時不進行預警,為市場自發調整留有充足空間。
——分類設置儲備。預案依據政府豬肉儲備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設了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國家層面常規儲備主要用于滿足市場調控和應急投放需要。臨時儲備是結合此輪調控實踐、積極借鑒其他有關重要商品儲備建設經驗提出的,主要是在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產能大幅下降時進行收儲,以穩定生產預期,實現有效“托市”穩產能。同時,儲備規模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完善工作機制。對本輪豬肉市場調控工作中創新采取的部門會商機制予以鞏固,并結合本輪調控實踐經驗,對地方政府豬肉儲備規模、收儲機制等相關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有效提升央地聯動、區域聯動合力。
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生豬產業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價格過高時,將投放儲備以保障居民消費需要,推動價格向合理區間回落,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擴張;價格過低時,將啟動收儲以托住市場,給養殖場戶吃下“定心丸”,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淘汰。預案將充分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為關鍵抓手的重要作用,對生豬及豬肉價格堅持“調高”與“調低”并重,以供應穩保障價格穩,以價格穩促進供應穩。(鄒多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