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垃圾分類最關鍵環節是什么?湖北赤壁垃圾分類工作“三本賬”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

            如果只是前端分類,垃圾在運輸和處理環節還是混在一起,就失去分類的意義。

            2019年7月,赤壁市在41個村、87個小區、22家機關事業單位和一家綜合商超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并同步建設分類處置終端。

            兩年過去了,赤壁市探索了哪些經驗?有限的縣級財政能力之下,垃圾分類工作如何可持續推進?

            成南林手上拽著一個廢舊煙盒,兜里還裝著兩個,遲遲不肯丟棄:“等會兒分類清運工來了,作為可回收垃圾給他。”

            6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赤壁市中伙鋪鎮泉洪寺村采訪,偶遇這一幕。

            成南林所在的村,兩年前被納入赤壁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村。經過磨合,他早已習慣將垃圾分類。

            如果只是前端分類,垃圾在運輸和處理環節還是混在一起,就失去分類的意義。

            成南林的廢舊煙盒,最終會被“一分到底”嗎?縣級財政能力有限,垃圾分類如何可持續推進?請看赤壁垃圾分類工作的“三本賬”。

            先去掉公共垃圾桶,再做好宣傳——

            企業的賬:環衛保潔和垃圾分類結合降成本

            垃圾分類,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

            “去掉公共垃圾桶!”承擔赤壁市垃圾分類工作的第三方公司、湖北美龍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美龍公司”)董事長黃榮軍脫口而出:“如果公共垃圾桶擺在家門口,大家不可避免亂扔。”

            2019年7月,赤壁市在41個村、87個小區、22家機關事業單位和一家綜合商超啟動垃圾分類試點。一夜之間,總計1.3萬個公共垃圾桶從這些地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運工上門收取、轉運分類的垃圾。

            “垃圾分類如果靠大量砸資金,難以持續,一定要探索一條低成本的路徑。”黃榮軍說。

            美龍公司原本負責赤壁市的垃圾清掃工作,曾經的垃圾清掃員,經過培訓,就地變身宣傳員。“環衛保潔和垃圾分類相結合,能大大降低運營成本。”

            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幾乎用了兩代人的時間培養垃圾分類習慣。

            “這件事肯定有難度,有難度才說明有價值。”赤壁市副市長別華中曾在韓國學習,跟著垃圾分類搜集車跑了一整圈,他認為,“去桶”之后,宣傳成功了,垃圾分類工作就成功了70%。

            初到泉洪寺村,黃榮軍和同事們遭遇不少白眼。有的村民還故意把垃圾倒到路邊,表示抵制。公司宣傳員一家家反復做工作,還在村里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

            垃圾不出門、沿路不見桶。每天清晨,清運工張炎斌開著三輪電動車搜集垃圾。遇到不愿垃圾分類的村民,他從不發脾氣,當著對方的面邊分類邊宣講,漸漸感化他們。“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張炎斌感嘆。

            天驕超市,赤壁城區一家大型商超。從進門處的化妝品專賣店,到旁邊的小吃店、面包店,以及超市里面的生鮮區,每家店鋪、檔口都有分類垃圾桶,果皮、菜葉和廢棄的化妝品等,分別放在不同的桶里。

            “起初,超市也非常抵觸,工作人員直言我們沒權干涉他們。”黃榮軍說,在市城管局、超市物業部門的協調下,公司通過發傳單、開展集中培訓和考試等方式,逐漸培養商超工作人員垃圾分類習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隨機詢問9名工作人員,大家說起分類方法如數家珍。“像做題一樣,會了就都不難了。”商超經理方漢萍說。

            去桶過程中,赤壁某小區無論如何不同意把垃圾桶拖走。美龍公司安排專人,幾乎24小時守在垃圾桶邊,督促居民將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是一項全民運動,需要每個人支持。對于這種特別抵制的地方,沒必要太硬太猛。宣傳是循序漸進的,相信他們最終會支持分類工作。”黃榮軍說。

            積攢垃圾兌換生活物資——

            百姓的賬:改變習慣,換來美好環境

            我國將垃圾分為餐廚、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垃圾四類,分別對應綠色、藍色、紅色、灰色4種顏色的垃圾桶。

            在黃榮軍和同事們看來,不同生活場景,不同主體,產生的垃圾類別及產生方式,都不盡相同。“分門別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公司在不同地方投入的人力物力及回收方式,也有區別。”

            6月8日下午15時,天驕超市面包檔口——

            工作人員尤云芳在整理貨物。她面前擺放著餐廚垃圾、其他垃圾兩個垃圾桶。拆下來的面包塑料袋,她放入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多余的面包屑及快過期的面包,倒入餐廚垃圾的垃圾桶。

            穿過倉庫,記者來到天驕超市后門。空地的右邊堆放著可回收垃圾,以廢棄紙箱為主;左邊6個黑色的垃圾桶一字排開,都是從前端轉運過來的污染紙張、一次性餐具等其他垃圾;還有5個綠色餐廚垃圾桶,放著壞掉的桃子、青菜的殘葉、剩菜剩飯等。“超市里的有毒有害垃圾比較少,所以只擺放一個紅色的垃圾桶。”黃榮軍說,公司的清運車輛,每天都到超市后門,將垃圾分類拖走。

            美龍公司赤壁分公司宣傳經理張蘭指著一墻之隔的明居家園小區說:“沒有開展垃圾分類前,超市的垃圾在這塊空地隨意堆放,氣味難聞,每到夏天,蒼蠅蚊子成堆。現在干凈、整潔、無味,小區居民連連點贊。”

            6月24日上午10時,泉洪寺村——

            60歲的余漢珍在村里的小廣場上納涼:“我用農藥瓶、廢舊電池、燈管、過期藥品等有毒有害垃圾兌換洗衣粉,一年都不用買。”

            黃榮軍介紹,相比城市,農村幾乎沒有餐廚垃圾,剩菜剩飯都投放到魚池、菜地,或者喂豬喂雞了。可回收垃圾,農戶自己會搜集起來賣到廢舊回收站。所以,農村主要產生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針對有毒有害垃圾,美龍公司采取兌換制,即農戶積攢農藥瓶等,交給每天上門收垃圾的清運工。清運工搖鈴到家門口,現場兌換洗衣粉等生活物資。

            “垃圾分類,先分出有毒有害類別,是底線工程。”別華中說,在農村實施兌換政策后,有農戶專門去把多年前填埋在地下的農藥瓶挖出來,還有的農戶專門到沒有試點的村搜集燈管、廢舊電池、過期藥品等。

            6月24日17時,財苑小區——

            美龍公司垃圾分類督導員杜愛玉和同事拖著5個垃圾桶“上崗”。

            每天9時至17時,是赤壁市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的“無桶時間”。17時開始,垃圾桶會回到小區。居民利用飯后散步時間,將垃圾帶下來。

            “餐廚垃圾請破袋處理。”杜愛玉提醒大家,居民熟練地將餐廚垃圾袋打開,倒入餐廚垃圾的垃圾桶,再將塑料袋扔進其他垃圾的垃圾桶。

            黃榮軍介紹,城市小區主要是餐廚垃圾,也就是通常說的濕垃圾,“一分有毒有害,二分餐廚。做到這兩點,是精準分類的起步。”

            與該小區一墻之隔的砂子嶺路,暫未納入垃圾分類試點。起初,有的居民不習慣,將垃圾提到砂子嶺路。發現這一端倪,美龍公司在該小區增設一個垃圾分類搜集亭,每天7時至9時、17時至21時,安排督導員守桶。

            “我們還設立了紅黑榜,針對垃圾分類做得不好的居民,上門送垃圾袋,宣傳分類常識。”杜愛玉說。

            “剛開始覺得是作秀,現在發現小區環境明顯變好了,大家都很支持。”64歲的居民王元俊說,期待有機會也能加入到督導員的行列,“感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建終端處理廠形成閉環——

            政府的賬:算大賬,向減量化要“資金”

            前端搜集的垃圾都去哪里了?

            記者跟隨美龍公司的轉運車輛,來到位于城郊望山的餐廚垃圾處理廠。

            餐廚垃圾運輸車輛抵達后,直接將垃圾倒入接料倉。經過油水分離、破碎、分撿等程序后,垃圾進入發酵倉發酵,最后出來的就是有機肥。廠區機器轟鳴,沒有任何難聞的異味。

            “我們的設備和技術來自深圳、德國、上海,后面有專門的污水處理系統和臭氣處理系統。項目去年10月開始運行,每天可處理10噸餐廚垃圾。”赤壁市環衛局工作人員吳曉群介紹。

            垃圾分類的目標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餐廚垃圾分離后,再把建筑、大件垃圾分出來,就很快減量化了。”別華中說。

            距離望山的餐廚垃圾處理廠不遠處,幾間舊廠房經過改造,成為赤壁市的大件垃圾處理廠。廠區門口,堆放著剛生產出來的生態步道磚、護坡磚、種草磚等。

            廠區,舊沙發、舊床等垃圾被送上傳送帶,工作人員按下按鈕,只需3-5分鐘,1.8米的舊床變成了碎料。公司生產部部長魯輝介紹,廠區每天可處理大件垃圾30噸,建筑垃圾1200噸,處理之后形成建筑磚塊或者再生骨料,實現垃圾資源化。

            別華中介紹,赤壁市有一個華新水泥焚燒廠,全市每天約300噸的其他垃圾,都送到華新焚燒廠;有毒有害垃圾,由美龍公司轉運到外地的格林美公司;可回收垃圾,就送到各廢舊回收公司;新建的餐廚垃圾和大件建筑垃圾處理終端,解決了這兩類垃圾的本地化處理。“這樣,城鄉所有垃圾都實現了閉環處理。”

            未來,赤壁市還將在赤壁鎮、官塘驛鎮建設兩處餐廚垃圾處理廠,分散終端處置設備。

            “新建處理廠需要投入,但是算大賬,可以向減量化要‘資金’。”別華中分析,目前赤壁市平均每天產生370噸垃圾,每噸垃圾的處置費用大約350元,保守估計,把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剔除出來,減量100噸,每年就可以節約3000多萬元的垃圾處置費。“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硬支撐,建終端處置廠看似需要花錢,從國之大者角度出發考慮,長遠看是在省錢,終端處置越早建設越早受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通訊員 童金健 但唐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垃圾分類 可持續推進 三本賬 環衛保潔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