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電子面單解放人力 快遞行業整體配送效率迅猛提升

            與游人如織的鼓樓東大街僅一墻之隔,草廠胡同卻靜得能聽到鳥叫蟲鳴,老大爺在墻根兒下日復一日地曬著太陽……不足一方公里的胡同群里,生活著成百上千戶人家,快遞員段亮亮用六年時間,走遍了草廠胡同的每一個角落枝杈。

            胡同群的每一條路,段亮亮早已爛熟于心,腳下的路也已經編織成了一張張復雜的物流網絡圖。全中國,同段亮亮一樣的快遞員多達400萬人,他們在這張物流網絡上奔忙謀生,親歷著快遞職業的崛起與變遷,也見證了中國快遞業的騰飛與輾轉。

            井噴前夜“上崗”

            無數快遞員披星戴月,將快件完好無損地送至用戶手中,為網購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從業人員壯大的背后是電商網絡的成熟。

            沒有誰能比段亮亮更熟悉草廠胡同了。哪戶人家常早起、上班忙,哪戶人家愛睡懶覺,哪戶人家希望將快遞投送到一個犄角旮旯兒,段亮亮心里都有譜。而這背后,是長達六年的磨合與信任。

            段亮亮與這個職業六年的磨合,正是快遞物流業從草莽走向規范化的快速發展階段。2015年,是中國快遞業井噴前夜。互聯網的風口還未超載,電商直播正在積蓄后浪,快遞發展指數一路走高。彼時的快遞業,在一片期盼聲中穩步邁入了200億時代。

            行業發展迅猛,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讓快遞員體驗到了快件與日俱增。“胡同巷子路線復雜,手機導航都難頂用,迷路是常事兒。”段亮亮笑著說。而在2015年,快遞業尚處于狂奔階段,快遞員數量還不如當前,因此單個快遞員的派送范圍遠大于當下,“入行時派送的區域比現在大多了,100-200件能派送一天。”亮亮說,后來,為了把路記住,他特意畫了一張派送路線地圖,時不時地拿來看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地圖逐漸嵌入他的腦海。不僅是路線,人們的作息時間、取件喜好、格特點,都成為地圖里紛繁的記號。每天一來到分揀處,段亮亮就會熟練地將快遞裝進三輪車。哪些比較好送,一來就能找到人,放在靠車門的位置;哪些客戶早出晚歸,需要等待一整天,快遞就放在里面;還有些人希望把快遞放在門口,或是投放到自己做的快件箱里,段亮亮只需一掃人名和地址,就能迅速作出判斷,一條效率最優的路線自動浮現在眼前。

            將地圖印到腦子里的快遞員,推動著物流企業步入資本市場。就在段亮亮入職一年后,圓通吹響了上市的號角,中通、申通、順豐等快遞巨頭紛紛高調奔赴資本市場。至此,順豐、三通一達格局現出雛形。

            電子面單橫空出世

            電子面單的出現,大大解放人力,快遞行業整體的配送效率迅猛提升。電子面單更是成為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屏障。

            2015年,中國國內快遞量超過了200億件,一年后又迅速突破了300億件。能實現業務量的巨大飛躍,離不開一張小小電子面單的問世和升級。

            段亮亮剛上任時,寄快遞大家都需要手填相關信息,浪費時間不說,有時寄件人、收件人的字跡不清更是麻煩。“那個時候快遞分揀還有些笨拙,我們得仔細辨認紙質面單上潦草的字跡,還要背下網點的地址,用大頭筆進行分類標記。對于行業新人來說,寫錯是常有的事。一旦標記錯誤,快遞建包時便會遞送到錯誤的網點區域,時效得延遲4-5個小時。”對于當年的“辛酸”往事,段亮亮記憶猶新:“那個時候,一個業務老練的分揀員在快遞圈里可是非常搶手的!”

            2016年,電子面單開始逐漸在快遞業推開。一張小小的不干膠熱敏紙凝集著寄件人、收件人、貨品、運單號等大量信息,自動生成,無需手工填寫,又快又準,迅速取代了傳統的手寫面單。更重要的是,電子面單將一條包裹流轉信息鏈轉化為了可視化、可查詢的過程,單個包裹在上億件包裹中就能被精準識別、分揀、配送,大大降低了快遞分揀的難度。

            到了2017年年中,菜鳥的電子面單在行業中覆蓋率已經達到81%,比上一年的60%有了大幅提升。電子面單代替紙質面單后,快遞運轉過程中不再需要快遞員費時間陸續撕下五聯紙質面單,分別交給客戶、財務、攬件方、派件方和收件人。提速自然顯而易見,當年的快遞已經開始邁向當日、次日達時代。伴隨快遞業的不斷發展探索,快遞分揀的難度也在不斷降低,與此同時,分揀效率也在逐漸提高。2017年,中通在“二段碼”的基礎上推出“三段碼”,在目的地城市、區縣數據基礎上增加了以快遞員分揀維度的數字識別,分揀效率再次提升。這意味著,到了末端環節,段亮亮只需核對包裹上的末尾數字就能進行精準派送。

            發展一日千里

            郵政業發展一日千里,局中人看得最清。每位快遞員派送區域有所縮減,但件量卻逐年遞增,單票價格在逐年走低。

            六年過去了,快遞業已經成為了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郵政業業務收入與GDP的比值超過了1%。今年,全國快遞量更是將超過950億件。

            回望數年,快遞企業從蹣跚學步到一日千里,電商功不可沒。與快遞業發展軌跡相似,2015年,國內網絡零售額僅為38773億元,然而僅僅五年時間就突破了10萬億元大關。2020年,國內網絡零售額更是達到了117601億元。

            電商企業頻頻下場與快遞企業或明或暗的牽手,既是為提升話語權保證臺的履約服務質量,更是為延展電商業務謀劃好通順的倉網鏈路。例如在2020年,圓通獲阿里66億元增持,百世發力東南亞跨境物流承接阿里東南亞Lazada臺業務,拼多多扶持極兔速遞等等,均證明著電商與物流唇齒相依。

            日復一日,訂單絡繹不絕,包裹飛速流轉,沒有哪個行業像快遞業般敏銳感知居民生活消費慣的細微變化,捕捉中國經濟升級轉型的脈搏跳動。快遞業務量能克服疫情影響重回增長高位區間,不斷刷新紀錄,既是疫情防控的顯著成果,更折射出人們強勁的消費信心。歷時僅5個月,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便突破400億件,接2017年全年水。數字背后是我國快遞市場巨大的發展韌、蓬勃活力和增長潛力,也是我國巨大內需消費市場的一個縮影。

            從城市到鄉村,物流鏈路正不斷延伸觸角,拉時空距離,讓越來越多新興活力的商業模式、消費方式走向更為寬廣的市場。根據規劃,邁入“十四五”之年,中國將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干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完善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設施條件,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電子面單 快遞行業 配送效率 消費者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