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個特別的畢業季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應屆畢業生通過“云面試”確定了第一份工作。要促進大學生就業,高校應該怎么做?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20名18-35周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0%的受訪青年希望高校不斷調整更新專業培養方案,與時俱進。
“很多人大學4年都不清楚自己適合的、感興趣的職業到底是什么。像我就是,現在的這份工作是我爸媽認為好,讓我去應聘的。雖然工作的一年里,我學到許多東西,但仍感覺不到快樂。”入職陜西某事業單位一年的鄭鈴(化名)說。
北京某高校應屆畢業生曾嵐嵐(化名),前陣子通過“云面試”簽約了一家新媒體公司,她非常期待這份工作。“我一直對媒體行業感興趣,之前也實習過,相對傳統報業我更喜歡新媒體,所以投簡歷的方向也非常明確”。
曾嵐嵐說,身邊也有同學對就業是迷茫的,“比如不清楚行業的發展現狀,不了解工作模式,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江蘇某高校社會學院輔導員袁鑫(化名)指出,雖然總在強調職業生涯規劃,但大部分同學并沒有明確規劃。擇業時不少學生會比較盲目,不知道喜歡什么、適合什么。高校基本會在大三開設與畢業、就業相關的講座,像制作求職簡歷、備戰考研這些比較細分的內容也會在活動中滲透,但學生普遍興趣不大。
鄭鈴希望,高校在新生入校時就通過設置就業指導等課程,讓學生能有更多時間考慮未來、規劃職業,提高優質就業率。
袁鑫非常認可高校從大一就開始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雖然是幾年后找工作,但職業意識應盡早培養,讓學生早早發現興趣點,等求職季到來,老師也能有針對性地提供有效幫助”。此外,他對學院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參觀企業的活動非常認可,“這對學生了解職業方向非常有幫助,可以看看自己未來可能的工作狀態”。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認為,高校目前在職業規劃、課程設計和職場教育中,確實存在難以滿足大學生實際需要的情況。他建議,高校要與企業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實習機會,也可以邀請企業資深人士、優秀校友等,講講自己的職場經歷和困惑、感受,有利于大學生了解職場。
促進大學生就業,高校應該怎么做?68.0%的受訪青年希望不斷調整更新專業培養方案,與時俱進,61.0%的受訪青年希望學校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盡早找到合適定位,56.0%的受訪青年建議關注年輕人有興趣、需求大的職位和領域,49.0%的受訪青年期待針對新興崗位與職業開展就業指導活動。
受訪青年中,16.0%的人是應屆畢業生,82.0%的人已進入職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楊梓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調整專業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