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掛件脫落、下水道堵塞,上哪急尋工具、請師傅;連續陰雨天氣,衣服怎么也曬不干……面對這樣的日常“麻紗”,長沙開福區東風路街道王家垅社區的居民將不再發愁。共享時代,王家垅社區將“共享+”理念引入進了社區,從今年3月開始陸續整合資源,建立了共享工具房、共享干衣房,為居民提供免費和低成本維修,免費干衣、改衣等服務,讓社區“巷子里15分鐘生活圈”更加完善。
共享干衣房解老舊小區晾曬難
“周姨,我來干下這個毛毯子,晚上要用。”5月24日上午,王家垅社區居民陳娭毑拿著一條毛毯和幾件衣服來到了社區的共享干衣房內。干衣房值守志愿者周孝白接過她遞過來的衣物,熟練的將其放進烘干機里,“要烘一個多小時呢,你可以先回去忙別的,好了我給你打電話咯。”
周孝白今年76歲,是社區先鋒直幫隊的一名志愿者,同時也是入黨積極分子。今年3月開始,社區成立共享干衣房后,她就主動報名承擔起了干衣房的值守服務,還免費為居民進行縫補、熨燙等便民服務。
“我退休后開了十多年干洗店也學過縫紉,這次社區搞共享干衣房是好事,肯定要支持,我就跟社區說可以來幫忙,順便還可以給大家做點縫補的活。”周孝白說,共享干衣房成立后,有不少居民前來干衣服,而且大家都是鄰居,有什么事打個電話就可以,“前段時間一直下雨衣服難干,一位居民家的小孩要趕到杭州去讀書,他們特意打電話跟我約了時間,等晚上人少的時候來干衣服。”
王家垅社區專干鐘翠告訴介紹,王家垅社區包含原汽電、鐵路、冷庫、綢廠等單位宿舍樓,60歲以上的居民將近70%,是典型的“兩老”社區。“老舊小區晾曬衣服的地方很有限,而且長沙的雨季又比較長,為了解決居民晾曬難的問題,我們社區自費引進了兩臺烘干設備,在今年4月成立了共享干衣房,還有居民捐贈了兩臺縫紉機。社區孤寡老人、困難戶可享受免費服務。”
“目前,共享干衣房還在試運營中。等正式營業后居民僅需繳納一個基本電費,一桶衣服大概一兩塊錢,就能享受烘干服務。”鐘翠說。
共享工具免費借,上門維修只收材料錢
對王家垅社區居民來說,可享受的“共享服務”并非只有干衣房。今年3月5日,該社區成立的的長沙首個共享工具房正式開放,居民可以免費借用所有工具,享受低償或無償維修服務,社區孤寡老人還可享受免費維修服務。
在六條巷的“共享工具房”里,不到7平方米的小屋內,一整面墻上掛滿了近60件日常家用工具:鋼釘、剪絲鉗、熱熔槍、折疊梯、電錘、電鉆,甚至還有切割機、角磨機、管道疏通機等“重器”。
“這些裝備新的多數是社區購買,有些是我們維修小組幾個人拿來的,居民有需要都可以免費借用。碰到需要我們上門維修,也只收材料費。”5月24日上午,79歲的李振芳正在共享工具房里值班,“我不是社區的居民,跟這里的維修志愿者冷國慶是鐵路單位的同事,平常經常在一起搞維修,聽說他們這里成立了個共享工具房為大家上門服務,就過來幫忙了。”
“我們這里年輕人大多都搬遷出去了,老年人喜歡熟悉的圈子都留居在這里,如果遇到廁所堵了、門鎖壞了,想打個孔之類的情況一下子不知找誰,也沒有稱手的工具。”居民曾爹爹說,后來社區利用廠礦宿舍熟人社會圈子以及能人巧匠多的特點,籌建長沙首個共享工具房。“現在誰家中出現需要維修,首先就會來到工具房,借工具、借師傅,大家也紛紛將家中閑置工具放到了這里來。”
“社區共享資源除了為居民解決問題外,更多的是希望這些‘共享房間’能成為鄰里之間的‘情感紐帶’,讓‘陌鄰’變‘睦鄰’。”王家垅社區書記陽曉瓊說,接下來社區還將聯合轄區單位成立“共享美術館”,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巷子里15分鐘生活圈”更加完善。
三湘都市報記者 丁鵬志 通訊員 付東流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