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河南災情牽動人心。觸目驚心的畫面讓人心痛,自救、互救的故事令人感動。與此同時,這場暴雨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面對汛期異常天氣、自然災害,我們掌握的安全常識和技能,夠用嗎?
A.調查問卷安全常識知多少?
市民是否有足夠多的途徑了解專業安全常識,又是否有在意外情況下自救的能力?
日前,我們發放了一份關于安全常識掌握程度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0.55%的受訪者了解相關知識是通過互聯網,51.38%的受訪者表示通過社區和學校宣傳,37.61%的受訪者表示通過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僅有26.61%的受訪者表示可以通過專業講座了解相關知識。關于是否熟悉身邊的避難場所,雖然選擇“是”的受訪者偏多,但仍有64.2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并不能熟練掌握并應用自救技巧。
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幾個安全常識問答,結果顯示,對錯比例幾乎持平。在問題“假如駕車在積水中熄火,是否應該立即重新點火迅速撤離”的答案中,有61.47%的受訪者選擇了錯誤答案“是”。
對于如何提升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發放相關宣傳物料、舉辦講座、走進社區和校園等,都是大家所期待的。
B.情景模擬你會自救嗎?
下面這些場景,你是否經歷過,又是否清楚該如何自救?
場景一:行車遇暴雨
“前不久濟南下暴雨的時候,我正開著車走在路上,雨越下越大,開著雨刷器也幾乎看不到路況。”
市民范昭回憶起7月9日的經歷,依舊心有余悸。那天傍晚他下班后駕車行駛在路上,暴雨夾雜著冰雹來襲,敲擊在車上噼啪作響。“當時我堵在路上,路邊都是被刮斷的樹枝,不一會兒就出現了積水,很多地方水已經淹沒了大半個車輪。”范昭說,當時自己觀察其他車輛的動態,尋找水位最淺的通行處,還好沒過多久就順利駛出了積水路段,“現在回憶起來當時的做法有點危險,因為積水已經幾乎淹沒了車輪,可能會有熄火的風險。”
在浙江嘉興城郊,也發生了這樣的驚險一幕。暴雨中,司機駕車深夜經過橋底涵洞,由于不熟悉路況,車一頭扎進被水面覆蓋的深坑內,積水迅速蔓延至車內。因為發動機受損,車門無法打開,司機被困車內,水迅速沒過腰部,且由于雨勢越來越大,水位還在迅速上漲中。
在掙扎中,司機艱難打開了副駕駛的手套箱,從中拿出應急鐵錘,用力敲打車的擋風玻璃和左前窗,敲打3分鐘后,終于砸碎了左前窗。司機從窗口爬出,最終脫險。
●自救指南:
遇到路面或立交橋下積水,過深時應該盡量繞行,如果熄火千萬不要在車上等候,應該下車到高處等待救援。
場景二:家中有積水
在河南災情眾多令人揪心的消息當中,這樣一則短視頻逗樂了網友——畫面中,男子在家中進水后并不慌張,一直在用拖把打掃家里的地板,還拿起桶裝水泵放在地上排水。只見男子拿著桶裝水泵,一頭放在積滿水的地板上,另一頭放一個水盆接住收集起來的水。雖然地上的積水沒有絲毫的變化,但男子和家人卻不亦樂乎,全程互相鼓勵、大笑。
市民孔女士看到這則短視頻后,想起了自己的經歷。有一年暴雨如注,導致家住一樓的她家中進水,水面迅速沒過小腿。“當時我把貴重的物品都挪到高處,用水盆把水舀起來,從窗戶潑到外面,但是作用不大,很快水位就漲回來了。”孔女士回憶,她當時一心想要多搶救財產,在鄰居的幫助下,將幾件家具和重要物品搬到了樓上,后來在鄰居的提醒下才想起應該切斷電源,以防水中帶電。
“不久前下暴雨,我們辦公室也進水了,電表箱還冒了火花。”市民鄭女士同樣經歷了室內進水,她說,當時同事們用拖把堵住了窗戶進水處,還看到電表箱有輕微火花,“當時我們不敢上前,雨停后才叫了維修師傅過來。”
●自救指南:
檢查電路、爐火等設施,當積水漫入室內時,立即切斷電源,防止積水帶電傷人。
場景三:行走在路上
“我曾經經歷過一次暴雨中建筑倒塌,現在想起來就后怕。”
“90后”市民崔笑穎說,在她讀小學時,有一天與母親走在路上,突然天降大雨、狂風襲來,兩人在路邊一處小店避雨,雨勢稍小后便出門繼續趕路回家。
“那一排商鋪比較老舊,有些地方已經拆得只剩一面墻。我和媽媽走了一會兒,便聽到身后‘轟’的一聲,回頭一看,一面墻被風吹倒了!”崔笑穎回憶,那面倒塌的墻體“拍”在路面上,距離自己僅有幾十米,如果自己和母親走得慢了一點,后果不堪設想。
前段時間,市民陳菲走在路上遇到了暴雨、冰雹,狂風吹得她打不住傘,天色暗了下來,她沒有貿然前行,而是就近尋找了一處公交車站,避雨的同時等來一輛公交車。
“當時我也沒有管這輛車是去往哪里的,只覺得在車上會比較安全,因為路面有積水,看不清是否有井蓋、下水道,如果不小心踩到就會很危險。”陳菲說,自己從小被告知,暴雨中如果有打雷閃電的情況,應該避免使用手機、能不打傘就不打傘,如果丟失物品,不要冒險在水中尋找,首先保障自身安全。
●自救指南:
避開落地廣告牌、變壓器、電線桿等危險物;遠離建筑工地臨時圍擋及在建的圍墻;不要貿然涉水前行,警惕井蓋、下水道、排污井,若發現路面有漩渦,一定要繞行。
場景四:遇到山洪、泥石流
在河南鞏義市、滎陽市等地的偏遠鄉村地帶,因特大暴雨的襲擊,部分地區引發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
偏遠鄉村,大多是缺乏自救和生存能力的老人、孩童。信號中斷的情況下,遠在外鄉的親人憂心忡忡,許多人開始在網上發布求助信息:鞏義市米河鎮匯龍村村口,“爸爸、哥哥被困小轎車上,爸爸胳膊摔斷了,疼痛難忍,急需醫療救助”;小關鎮口頭村,“連接310國道主干道的橋已阻斷,村民被困,等待救援”……
“生活在城市里,很多人覺得山洪、泥石流很遙遠,但其實在濟南就有容易發生這些自然災害的地方。”市民劉凱老家在南部山區西營鎮,2019年夏天時,西營鎮曾發生洪水,當時救援隊伍在倒塌的房屋中救出了一位老人。
劉凱表示,雖然自己沒有經歷過,但他認為關于山洪、泥石流的自救常識非常重要,“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自駕出行的游客或者登山的驢友,在夏季遇到類似的險情,即便平時用不上,在關鍵時刻這些常識就能救命。”
●自救指南:
向垂直于滾石前進的方向或滑坡方向的兩側逃離,當無法繼續逃離時,應迅速抱住身邊的樹木等固定物體,不要將避災場地選擇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街采
市民任女士
我們應該把自救、互救的知識技巧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多舉辦一些講座或培訓,尤其是走進校園,讓學生們從小就接觸這些實用的常識,將來萬一遇到險情可以從容應對。
市民趙女士
這次河南災情,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災情來臨時大家的團結精神,涌現出很多感人的故事,另一方面讓我們認識到汛期安全的重要性,畢竟誰都沒有想到在大城市會發生這樣的內澇。
市民楊女士
關于防汛知識和安全常識的宣傳,應該拓展更多途徑,比如說社區內的宣傳欄或公告欄,以及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都可以以公益廣告的形式出現,讓人們耳濡目染,遇到突發情況時從容應對。
市民孟先生
我曾經遇到過暴雨,當時的辦法是進入室內避雨并盡量到高處,不再室外逗留、不走有積水的地方。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掌握一些自救的技巧,這樣在災害來臨時也不會給他人造成負擔。
微觀點
強化社區應急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王宏偉
社區是社會公眾基于生活地域而形成的共同體。社區應急管理能力強,就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報告、處置風險隱患,就能夠把問題真正解決在萌芽之際、成災之前。
同時,社區最能精確把握社會公眾的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為精準救援、安撫公眾提供便利的條件。而且,社區應急能力強,應急管理各項政策的執行才能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避免出現“高位截癱”的現象。
成功的應急管理一定要將責任分解到每一個社會單元、每一個社會成員,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街鄉政府應急管理部門與社區形成密切合作的政社伙伴關系,給予社區應急管理必要的指導與支持。同時,街鄉層次的應急管理機構將多種應急需求整合起來,統一與社區協商、對接,從而形成“上面連成面,上下一條線”。需要注意的是,社區是群眾自治組織,在應急管理中發揮其親民性,可以補行政之偏頗。
當然,強化街鄉、社區應急管理能力,都離不開賦權與賦能。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一些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大社區應急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讓基層有機構、有隊伍、有預案、有物資、有場所、有平臺。只有這樣,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才能擺脫“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出了事重要,不出事次要”的尷尬境地。
今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印發,提出“健全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治理機制”。夯實應急管理的基層基礎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因為重大突發事件隨時都可能發生。
同時,這也是一項立足長遠的任務,不能朝夕可至、一蹴而就。關鍵是要認識到基層基礎在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中的極端重要性,舍得花錢、不吝投入,久久為功,方成正果。
提升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網友@云卷云舒
7月20日,鄭州地鐵5號線五龍口停車場及其周邊區域發生嚴重積水,雨水倒灌入地下隧道和5號線列車內,導致乘客被困發生險情。
事發當天,不少乘客被安全疏散,也有乘客破窗自救后又返回救人——鄭州市民王先生在被困車廂5小時后,水已漫至胸口,此時,他果斷選擇和另一名乘客取下地鐵內的滅火器一同用力砸窗,成功破窗而出。隨后,他又和趕來的救援人員一道,用幾個滅火器砸碎三扇地鐵車窗,成功救出同車廂30多位乘客,成為此次鄭州城市洪災自救的經典案例。
我們當然希望災情永不發生,但當不可避免的意外來襲,掌握自救互救技巧,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視自救、互救能力的培養,多舉辦培訓、講座進校園、進社區,爭取讓每個人都能熟練掌握自救技巧,甚至有幫助身邊人的能力。與此同時,應急救援設備的覆蓋也應更大規模鋪開。
記者手記
筑牢心中的安全堤壩
這幾天,一張“鏟車變身生命之舟”的照片火了,一輛輛鏟車從坍塌的房屋、被淹的村莊中,載著群眾駛向安全的地方。
許多企業也火了,像是鴻星爾克、蜜雪冰城、匯源果汁等在大眾眼中并不賺錢甚至經營困難的企業,捐出大額款項和物資,引起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當我們看著新聞,時而揪心,時而感動,時而被網友們的熱情逗笑時,不可忽視的,是應對災情時,我們是否有能力保護好自己?
在這次收回的調查問卷中,結果顯示37.5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地區沒有或幾乎沒有安排過相關安全知識培訓,64.2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不能熟練掌握汛期自救技巧,42.2%的受訪者并不熟悉附近的避難場所。
這些數字,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也許目前公眾自救、互救的能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扎實。
災情會過去,家園能重建,但那些被奪走了生命的人不會回來。希望我們心中的那道安全堤壩,能夠因這場暴雨而更加牢固。(作者:曹雅欣 實習生 張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