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電信欺詐的形式也不斷花樣翻新。尤其是老年人識騙防詐和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弱,容易成為犯罪分子實施欺詐的對象。而青少年由于涉世未深,也成為了犯罪分子盯上的重點目標之一。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近日推出了系列的防范欺詐案例分析,尤其針對“一老一小”提出了特別提醒。
【容易針對老年人的騙局】
案例1:警惕“高額收益”理財欺詐
騙子冒充理財“導師”拉人進社交應用群,以高額收益為名騙取受害人投資款。劉爺爺見群內人在“導師”推薦的投資應用里賺了錢,于是也動心了,且首次投資就取得相當可觀的收益,隨即追加投資2萬元。但再次登錄時,劉爺爺卻發現無法登錄,“導師”也不見了蹤影。劉爺爺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手法揭秘:騙子利用人們的愛財心理,以高額收益為誘餌騙取受害人錢財。實際上,群內大多數賬號是做局人,專門負責造勢引誘目標上鉤。一旦受害人按照“導師”指示進行投資,資金很可能有去無回。
案例2:警惕保健品銷售欺詐
公園里不時出現一些自稱“中醫專家”的人,熱心為群眾提供免費體檢。周奶奶去公園散步時,也遇到了這樣的熱心“專家”。體檢下來,“專家”稱其健康不容樂觀,并耐心地向她講解了拖延不管的嚴重后果。最后周奶奶在“專家”的推薦和反復勸說下,購買了2萬元的保健品。服用三天后,她出現了腹瀉等不適,再聯系“專家”時發現電話無人接聽,公園里也不見“專家”蹤影。周奶奶頓時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了。
手法揭秘:騙子利用老人關注身體健康的心理,陳述虛假健康狀況,引發老年人恐慌情緒,誘導老年人高價購買所謂的“報檢批”。
案例3:警惕謊稱親友出事的欺詐
騙子偽裝成公安民警給老年人打電話聲稱其子女被拘留,需要交納“保證金“救人。吳爺爺接到電話立馬就蒙了,恍惚中覺得電話里的聲音就是自己兒子的,慌慌張張地按照假警察的要求支付了1萬元。晚上回家吳爺爺見到兒子平安無恙還暗自慶幸,后來才知道根本沒有這回事。
手法揭秘:騙子利用老年人關心子女、怕他們出事的心理,謊報情況引發老年人緊張情緒,進而實施詐騙。
案例4:警惕抵押房屋理財坑人
騙子打著“以房養老”的旗號,誘導老年人辦理房屋抵押。何奶奶在朋友的引薦下加入理財平臺,了解到“抵押”房屋3個月可拿到150萬元,拿去買理財又有5萬元收益,保證穩賺不賠,于是就動了心。騙子拿著厚厚一疊合同催促何奶奶趕緊簽名,以免耽誤賺錢,何奶奶便急急忙忙簽了合同。一個多月后,有人來到何奶奶家讓她搬離,原來何奶奶的房子已經被過戶了,何奶奶聽后頓時癱倒在地。
手法揭秘:本例中簽訂的“抵押合同”其實是房屋處置委托合同,老人將房子處置權委托給了對方。涉及大額資產處置時,老年 人一定要在子女陪同下審慎簽訂合同,并到正規公證機構辦理相關手續。
【容易針對青少年的騙局】
案例1:警惕成為洗錢犯罪“幫兇”
大學生小王受師兄委托,在“校園兼職”群里發布招聘廣告“游戲代充兼職,工作輕松,日薪現結”,同時要求應聘的學生提供銀行卡“四件套”(銀行卡、身份證、手機卡、U盾)、收款碼等信息。不少同學前來應聘,小王把應聘者信息打包傳給了師兄。誰知警察找上門來,原來小王的師兄涉嫌利用多人身份信息虛開賬戶進行洗錢。
手法揭秘:出借銀行賬戶是違反金融管理法規的行為。警惕不法分子以“兼職”“招聘”為由,騙取個人身份信息和賬戶信息,從事“跑分”“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
案例2:警惕網絡招聘“保證金”套路
受疫情影響,在外地上學的大四學生小盧遲遲未能返校,找工作的事也還沒有著落。他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則招聘廣告,并表明“可在家網上辦公,輕輕松松賺傭金”,于是決定先干干再說。小盧與對方聯系后對方謊稱職位競爭激烈,若有誠意需先上傳身份資料并交納1000元保證金。小盧沒多想就趕緊支付了保證金,滿心期待地等通知,卻被對方拉黑。
手法揭秘:參加網絡招聘應首先核實對方真實情況。對于聲稱求職者需先交納“保證金”“考試費”等費用的情況,一定要謹慎對待、仔細鑒別,警惕落入騙子的圈套。
案例3:警惕落入“校園貸”連環套
大學生小張曾注冊校園貸賬戶,但長時間未使用就忘了注銷。小張接到自稱是網貸客服打來的電話,對方要求他注銷校園貸賬戶,否則將影響個人征信。小張正在找工作,也沒多想就按對方引導進行了驗證、綁卡等一系列操作。然而,一個月后小張收到了多家網貸平臺寄來的賬單。原來當時小張未加留意進行的操作,其實是新申請貸款流程。
手法揭秘:“校園貸”花樣繁多,騙術層出不窮,應注意區分“校園貸”和正規金融服務產品的區別。凡是未經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仲敏實習生 江笙)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