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期間,不少家長送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孩子在培訓機構受傷引發的糾紛也日益增多,而一旦孩子受傷,責任卻難以說清。是培訓機構予以賠償,還是家長自行擔責?近日,平陰縣人民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
10歲的小文和11歲的小武均在某跆拳道培訓學校學習跆拳道。2020年7月的一天,課間休息時,小武摸起吧臺的一把海綿錘擊打小文的左側胸部兩次。開始小文并未感覺不適,回到家后,小文的胸部疼痛逐漸加劇,到醫院就診檢查,被醫生診斷為左側乳腺區局部軟組織感染,并住院治療。小文的父母多次與小武的父母、培訓機構負責人協商賠償事宜,但未達成一致意見,遂將他們起訴至平陰縣人民法院。
平陰縣人民法院審理認為,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合理的經濟損失。小武擊打小文時已年滿11周歲,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理應預見木制海綿錘擊打別人具有危險性,對小文的損失,由小武的監護人承擔主要責任。小武擊打小文的海綿錘放置在培訓機構吧臺,培訓機構沒有盡到管理職責,對小文的受傷承擔補充責任。最終,法院判決小武的監護人和培訓機構按照責任分擔,共同賠償小文各項損失9000余元。
據本案主審法官介紹,本案是一起培訓機構內第三人侵權的案例。孩子在培訓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如果受到了培訓機構以外人員的人身侵害,如其他接送孩子的家長、進入機構的快遞員等其他人員,該第三人存在過錯時,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培訓機構如果未盡教育、管理職責則要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記者 侯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