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廣州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 為老舊社區注入新鮮血液

            空置的工業廠房改造成為年輕人集聚的創業園區;雜草叢生的堤坡被打通,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氣息濃郁的石拱橋;老小區里雜亂的電線消失了,受年輕人歡迎的新業態進來了……近年來,廣州的容貌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帶動了一批老社區重煥新生。

            社區容貌品質提升是觀察城市基層治理變化的小切口。今年,《廣州市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行動計劃(2021-2023年)》新鮮出爐,將容貌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升級為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行動,這也意味著全市社區容貌品質邁進全域提升、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將漸進式、持續性推動社區容貌品質全面提升。

            近日,南方日報聯合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邀請專家學者,走進天河天力居社區、白云科甲社區、越秀舊南海縣社區及龍騰社區,對廣州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情況開展深入調研。

            調研團隊從舊廠房、城中村、中心城區老社區三個類型的樣本中發現,廣州的社區容貌品質提升基本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面子”與“里子”并重的模式,在改善社區容貌同時兼顧社區文化內涵,不僅人居環境改善收效明顯,在擴大社會效益、提升經濟效益上也取得一定成效。而年輕人的回流,正是“老社區”獲得新活力的有力證明。

            舊廠房變新園區

            正值早高峰上班時間,背著雙肩背包的年輕人從東圃地鐵站B出口涌出,步入緊鄰的商貿園區盈科智谷,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米色或灰色外墻上點綴亮色色塊,棚頂藤蔓生機勃勃,年輕、活力是這里給來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但其實,這里原來是天河區前進街天力居社區一片見證了廣州工業發展的老舊廠房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東圃地區涌現大批工業,形成最早期的大埔工業區,其中包括雙榮紙業公司、針織廠、印染廠等近10個單位。之后隨著傳統工業的轉型和城市推進的發展,大埔工業區的廠房開始逐步外遷,物業廠房漸漸空置。

            “后來前進街將原來廢舊的工業廠房進行翻新改造,并初步形成一個創業園區,最初以倉儲為主,辦公為輔,形成東圃地區相對成型的商貿園區。”廣州日健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徐國慶談起盈科智谷成型的歷程。

            “近年來,園區進行了第二次的升級改造。”期間,打通了園區與黃埔大道的連接干道,形成了從黃埔大道和東圃地鐵站B出口到園區的直線通道,便利的交通成為了園區的最佳區位優勢。目前,園區已經形成了一個集科研、孵化、商貿、文創于一體的‘創業孵化基地’。”徐國慶說,現在的園區內的22棟辦公寫字樓入駐了300多家企業,以互聯網科技、電商、服務行業為主。

            記者了解到,由于盈科智谷和法院小區毗鄰,天力居社區采用“盈科智谷+法院小區”整體提升作為試點,打破居住社區和生產社區的界限,讓兩者充分融合,形成了改造中的產城融合模式。白天,這里是生產。入夜,這里有生活。工商業、高端服務業和住宅融合,社區資源充分利用,使得空間得到最大化利用。

            從舊廠房到新園區,天力居社區通過提升社區容貌,引進高科技的年輕化的產業,為原本老舊的社區注入了新鮮血液。

            舊村莊換新容顏

            一片風水塘,岸邊荔枝垂。穿過科甲牌坊走入白云區嘉禾街科甲社區,廣場平整,視野開闊,一座灰白主色調的石橋跨于水塘之上,題聯“科才輩出、甲水祥開”的仿古石門樓古色古香,科甲村濃郁的文化氣質從一橋一門樓的細節中透出。

            但在社區容貌提升改造前,風水塘邊風景與現下差別甚遠。在塘邊,記者見到風水塘原先的模樣,石拱橋的原來位置是一條土堤,將風水塘一分為二,堤上被來來往往的行人踩出一條小路,堤邊盡為雜草。

            “我們打通了分隔水塘的堤坡,在科甲風水塘修建觀光碧道、觀光石橋和石門樓,打造湖光美景。”白云區嘉禾街黨工委副書記王亮告訴記者,科甲村的市級容貌示范社區創建圍繞“一街一塘一園”開展,他們還對科甲黨建公園拆除違法搭建,擴展休閑空間,修建籃球場,打造群眾休閑運動場所,全面升級改造了科甲商業街道路立面及建筑物外立面。

            而社區容貌品質的提升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優質的居住品質,還優化了社區的營商環境,提升了經濟效益。嘉禾街科甲社區商業街創建前大多是小型皮革和機床加工廠,產業低端,污染嚴重,而商鋪外立面和招牌的升級吸引了商戶入駐,社區原有低端制造在市場作用下轉型為商品銷售,業態明顯提升,租金大幅提升。

            有個村民算了一筆賬,一個一百多平方米的檔口,在社區容貌提升中的花費約為12萬元,現在通過銷售上漲,成本一年就可以掙回。

            其實,科甲村的市級容貌示范社區創建不僅看“面子”,也看“里子”。沿塘邊行去,重修重建后的楊氏祠堂和遠清家塾、玉富家塾、兆宏家塾、應和書舍等老舊建筑組成古建筑群落,家塾門口廣場拆除違建后形成連片大廣場,在承擔社區文化活動功能之余,和石門樓、石拱橋共同構成科甲社區的“門面擔當”。

            隨著社區容貌品質提升效果顯現,周邊建筑的所有者也受到感染,自發地對建筑進行提升改造。如今,與祠堂家塾老建筑群隔風水塘遙相對望的另一邊,工程車正在施工,一片新的文化長廊正在孕育中。

            老社區有新業態

            對于地處中心城區的社區而言,社區容貌品質提升在面貌上雖不如村莊改造般“天翻地覆”,但依托深厚的文化資源,通過修飾細節,引導居民生活與文化景觀相融,在社區文化氛圍營造上卻大有可為。

            位于廣州傳統中軸線上的六榕街舊南海縣社區是名副其實的老城中心街區,歷史可追溯至秦代,這也意味著這里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社區內的歷史文化遺存較多,分布了1處文物、72處民國時期的傳統風貌建筑線索,有目前廣州市最具規模、保存最好的民國初期建成的建筑,是廣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和體現“最廣州”特色的社區。

            改造也要因地制宜。在大公報的臨時舊址小洋樓旁,一片小空地上安裝了長凳,綠樹蔭下好乘涼,成為了社區居民閑坐休憩、孩童嬉鬧玩耍的小廣場。建成了小型的博物館,圖文并茂講述著社區作為歐陽山代表作《三家巷》原型地的淵源。

            但“老社區”并不“老”,不少年輕人青睞這里。記者發現,不少紅磚洋房的一層是臨街店鋪,手作店、咖啡店等年輕人喜歡的文藝小店就“棲息”在這里。舊南海縣社區主任葉露雅告訴記者,社區以商業經濟思維,盤活資產,保護文物,引入各類新業態管理經營。從小在舊南海縣社區長大的80后創業者謝碧茵也在去年年初將美術室搬到這里,這里正在成為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基地。

            離六榕街舊南海縣社區不遠處,在越秀大塘街龍騰社區,變化正在發生。這片只有0.2平方公里的社區有魯迅紀念館國民黨一大舊址、廣東貢院明遠樓舊址、中山大學天文臺等建筑,紅色資源是最突出的特色。

            社區在主干道、口袋公園及明遠樓周邊等重要景觀綠化帶內,通過種植主題花木與引入社區歷史變遷的石刻等,體現龍騰社區特有的貢院文化特色,正在修繕中的廣東貢院歷史陳列館將在未來為這份貢院文化特色再添上亮麗的一筆。

            ■專家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何艷玲:市容的打造蘊含社區內生性的發展和增長邏輯

            超大型城市的治理已經成了國家治理的微觀基礎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具有復雜性、異質性、關聯性等特征。廣州在社區容貌品質提升上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能夠回應人民的需求,二是能找到方法來推動,三是能夠創新城市治理機制。

            任何一個社區其實都是城市治理發展系統的一種微觀呈現。廣州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接下來的提升計劃是城市治理系統化的切口。牽一發而動全身,市容市貌的打造雖然是表面,但內里蘊含一個社區內生性的發展和增長邏輯。

            同時,這也是廣州城市治理精細化的載體。提升工作通過小項目的方式發動群眾參與,培養基層民主自治能力,讓人人都有話講,人人都可以參謀,人人都可以有點子,人人都可以有想法。

            此外,這項工作還可以成為城市治理協同化的樣板。在治理過程既包含了多元主體的參與,也包括了全過程協商,從這個角度而言,這也可以成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葉林:社區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今年廣州提出社區容貌品質要全域提升,其實也反映了廣州將社區容貌作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這個抓手和重點找得非常準,充分體現了“我為群眾辦實事”,這是與群眾每天每時每刻的生活緊密相連的,老百姓最關注的,就是每天出門看到的以及行走經過的城市容貌,這項工作站位很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廣州社區容貌品質提升工作能夠充分體現城市管理工作的智能化、科學化和精細化,也是落實老城市新活力,以及對大城市的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最好展示和一個抓手。

            廣州社科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長孫占卿:廣州在超大城市社區治理方面擔負特殊的使命

            我國擁有眾多的大城市,超大城市的社區治理是中國未來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而廣州在超大城市社區治理方面負有特殊的使命。

            超大城市的社區治理是很復雜的,城市內有快速擴張的人口,有不斷建成的新社區,有不斷老化的老社區。廣州是一個率先發展的城市,也是一個人口凈流入的城市,常住人口規模非常龐大,廣州必須要促進城市的發展平衡,防止出現城市的鐵銹地帶和遺忘的角落。廣州的社區容貌品質提升工作充分體現了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的理念。*(●南方日報記者鄭慧梓馮艷丹馬藝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社區容貌 品質全域提升 舊廠房 老舊社區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