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漂亮了,走到哪里累了隨時都能歇會兒。在咱這,遛彎兒就沒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今年70歲的王老先生已經在館驛街小區生活了30多年,每天都感受著周圍環境的變化。
曾經,市政基礎設施不完善、民生服務配套不健全等問題,是許多老舊小區的“通病”。在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道路上,今年以來,市中區住建局通過持續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讓一個個在時代變遷中漸失光彩的老舊小區,通過改造實現舊貌換新顏,讓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
設計師工程師“一對一”駐點社區因地制宜擬定小區改造內容
在老舊小區如何改造上,市中區住建局充分尊重轄區居民的意見,利用創新研發的“老舊小區輔助決策系統”,聯合街道、社區,通過張貼海報掃取二維碼、發放紙質征求意見表等線上+線下方式,多輪次廣泛征求民意,把居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納入改造方案。
同時,還委托設計師和工程師“一對一”駐點社區,根據居民需求、小區的實際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環境條件差異,因地制宜擬定小區改造內容和項目清單,實現“一小區一方案”的精準化改造。
趵突泉西片區居民馬真說起小區近來的喜人變化,感觸頗多。“現在每天出門和回家,都很舒心。路面和污水問題的解決,除掉了我們居民的‘心病’;樓道的小廣告沒有了,垃圾死角和樓道亂堆亂放也沒有了。打通道路微循環后,小區的道路都不堵了!”
圍繞“群眾滿意”做文章,著眼“宜居提質”下功夫,積極破解“難點痛點”,讓居民更有幸福感的同時,市中區住建局還結合各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短板,統籌區直部門及各街道辦事處民生配套設施項目,一并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建設。破解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構建“十五分鐘生活圈”服務體系。
整治改造與長效管理有效銜接整合各類專項政策和資源
七里山南村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是市中區典型的老舊小區之一。整治前,小區內部經常管道破裂、污水四溢、臭氣熏天,居民連窗戶都不敢打開;路面也是坑坑洼洼,一遇到雨雪天,院內連腳都不敢“下”。今年改造工程開始后,市中區住建局、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提前宣傳、踩點和規劃,召集小區居民代表、施工方、產權單位一起座談,不斷商議修訂改造方案。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完成了小區管道改造、墻體粉刷及道路硬化等改造,讓老舊小區華麗“蛻變”。
小區缺什么就補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中區住建局堅持民生導向,回應民生所盼,以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為抓手,將民智民意融入老舊小區整治,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針對居民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及時征求意見,不僅提高居民參與自治的熱情,也讓整治工作的方向更加明晰。
為了鞏固改造成果,市中區進一步加強建后管理和養護,充分利用好聯席會議制度和協調機制,積極推動適老化、無障礙、養老、醫療衛生、基層辦公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注重整治改造與長效管理有效銜接,統籌整合各類專項政策和資源,發揮各條塊資金集聚效應。
今年市中區共將整治實施67個小區的改造工程,涉及426棟住宅樓,建筑面積164.5萬平方米。明年全區還將計劃改造55個小區,住宅樓413棟,居民1.57萬戶,建筑面積約134.09萬平方米。(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 楊雯雯 通訊員 王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