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 翩翩撈紙舞 陣陣宣紙香 觀察

            宣紙制作工藝——曬紙。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資料圖)

            撈紙需要兩位師傅默契配合。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宣紙制作工藝——制簾。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制簾需要將蔑條通過專門的小孔磨細。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宣紙制作工藝——碓皮。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宣紙制作工藝——切皮。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每一張宣紙都要經過細致檢查。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中國宣紙博物館一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人民網宣城5月19日電(記者周坤、張俊)“輕如蟬翼白如雪,薄似細綢聞無聲。” 作為中國傳統手工紙的杰出代表,宣紙“始于唐代,產于涇縣”,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人們常用八個字形容宣紙的魅力——“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在“宣紙之鄉”涇縣,宣紙用料與普通紙不一樣。現在的宣紙是采用產自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當地獨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流程和獨特配方,在嚴密的技術監控下生產。

            “片紙不易得,操作七十二”,講的就是制作宣紙的工藝復雜、操作難度大。從原料制作到包裝成品,一張宣紙要經過選料、打漿、水撈、烘干等18道工序,108道操作工程。

            在這其中,撈紙是宣紙制作中最為精妙的環節之一。在放滿紙漿的撈槽前,兩端的撈紙師傅端著長方形的細密、工整的竹簾床,配合著側著往紙漿槽中浸下,反方向再浸一次,抬起簾子,水從竹簾縫中滲出,做紙的纖維則平鋪在竹簾上,形成薄薄的、棉絮狀的一張濕潤的宣紙。紙張的薄厚、均勻,全憑撈紙工匠的手上功夫。

            宣紙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了讓千年宣紙從“活起來”到“火起來”,位于涇縣的中國宣紙博物館建設了宣紙技藝體驗園,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宣紙從制漿到成紙的全部傳統工藝流程,通過生產與旅游相結合,在“千年宣紙”上書寫新時代文旅融合“大文章”。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