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省心在網絡平臺買的二手車,不但沒省心,反而很鬧心。”張女士在某二手車網上交易平臺購得一輛大眾轎車后,一上車就發現雨刷和安全帶是壞的;隨后又發現車的右前輪、方向盤、進氣道等位置也有毛病;更讓她別扭的是,這輛車可能是輛事故車。
去年8月,張女士打算從一家二手車網上交易平臺買二手車。平臺在訂單信息中承諾,“車輛交付前,由專業的檢測師進行315項深度檢測,若您檢測出車輛發生過重大事故損傷并提供權威認證,我們30天包退……”這些承諾就像一顆定心丸,最終讓張女士以11.63萬元購得一輛大眾高爾夫嘉旅。
提車當日,張女士一上車就發現,安全帶像根繩子一樣完全沒有彈力。剛把車開出交付中心,正趕上下雨,張女士試圖打開雨刷器,沒想到雨刷器竟是壞的。張女士把車開到4S店檢修,檢修結果讓她大吃一驚:“不僅雨刷和安全帶有問題,這車右前半軸上還有個坑,維修人員說這是底盤撞擊導致的;車的右前輪有異響、進氣道螺絲斷了、方向盤是歪的,車門漆也是補過的。”張女士找到二手車平臺,最終協商結果為平臺補償張女士1100元,并負責修理車輛的部分毛病。
誰知這次維修過后,問題仍是不斷。今年1月23日,張女士開著這輛車第一次上高速,胎壓就報警了,不得不去最近的修理廠換了新輪胎。隨后這車又因為電瓶沒電,打不著火了。
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張女士在更換座椅套時,竟在座椅套下發現了一份原車主2019年2月23日簽訂的《事故車買賣合同》。這下張女士再也坐不住了,她多次撥打客服熱線協商,卻遲遲沒能解決。
對此,二手車網絡平臺的工作人員稱:“二手車屬于一車一況的非標品,任何公司的檢測都難保萬無一失。用戶在使用中發現問題,該公司承擔責任的,將依據合同承擔相應責任。”對于在車內發現的《事故車買賣合同》,該工作人員認為,“合同書”無事故細節,無機構蓋章等信息,且張女士也沒有提供其他保險公司出險記錄、保養維修記錄等證明,平臺對車輛進行了復檢,不符合雙方簽訂合同中規定的“重大事故車”包退條款。
對于張女士的遭遇,匯源律師事務所律師魏曉東表示,消費者若想以這份《事故車買賣合同》作為自己買到“事故車”的證據,還需要找到簽訂這份合同的當事人核實了解情況。從車輛使用中發現的問題以及這份合同看,網絡平臺隱瞞車輛來源,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則建議,消費者在選購二手車時,應選擇大型二手車交易市場,那里會有專業的鑒定機構,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最好請第三方鑒定機構進行專業評估。
實習記者 師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二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