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明顯偏多,部分地區發生較重洪澇災害。氣象專家表示,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
15日,中國氣象局舉辦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以來,中國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區出現7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長江中下游流域降雨量498.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64.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太湖流域降雨量53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88.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3多。
談及今年降雨偏多的原因,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今年氣候極端性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中國處于氣候變化的敏感區,近幾十年來,暴雨日數明顯增加,降水極端性明顯增加,今年長江中下游降雨偏多就是發生在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背景之下。此外,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強,加之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匯,導致今年長江流域的持續強降水。
宋連春表示,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導致了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財、物進一步高度集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也在加劇。全社會需要提高氣候風險意識,增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的能力,特別是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保障氣候安全。(記者 陳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