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只聞鳥語娓娓 黃河三角洲每年吸引近600萬只鳥類停靠

            “良禽”擇“地”而棲,有“鳥類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選擇了適宜其生存繁殖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棲息地。

            上述保護區位于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總面積15.3萬公頃,以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百鳥翔游水云間”,21日,在廣闊的水域之中,不時可見鳥兒或從茂盛的葦草叢中飛進飛出,或在水岸閑庭信步,人們靜心行于其中,只聞鳥語娓娓、風聲陣陣。

            鳥兒棲息同樣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東方白鸛的“吃住”問題在當地都可得以解決。保護區內水域廣闊,鯰魚、黑魚等魚類眾多,是鳥類的“天然大食堂”;且植被豐富,除蘆葦等水生植物,適宜生存于鹽堿地的檉柳等長勢正盛。保護區內的電線桿也是東方白鸛的棲息地,成對并排而立的電線桿間距5米,適應其筑巢大小需求。

            如今,該地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累計繁殖雛鳥1954只,其中2020年繁殖雛鳥315只。除此之外,該地還是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2020年繁殖種群8676只;是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2019年達到134只。鳥類由1992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如今的3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

            “良禽”擇“地”而棲,有“鳥類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選擇了適宜其生存繁殖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棲息地。 孫宏瑗 攝

            “良禽”擇“地”而棲,有“鳥類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選擇了適宜其生存繁殖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棲息地。 孫宏瑗 攝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縣級干部耿沛華介紹說,每年近600萬只鳥類組成無數“飛行編隊”在此穿梭忙碌,該地被鳥類專家形象地稱為“鳥類國際機場”。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鳥類遷徙路線,該保護區成為全球鳥類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除了鳥類,濕地生態系統也是該地的“寶貝”。據耿沛華介紹,針對淡水濕地,保護區以水系連通為主,疏通黃河漫灘遺留溝汊,恢復濕地與黃河水的交流,恢復洼地,促進水系微循環,形成水系連通大循環、促進魚類等水生生物繁衍生息、保育原生植被、構建多樣化鳥類棲息地。

            針對鹽沼濕地,當地人從營造原有物種發芽生長條件入手,修復海草床和牡蠣礁等。針對有害物種互花米草,他們阻斷植株向根部輸送氧氣,采用翻耕加圍壩水淹、多遍連續翻耕形成泥水隔氣層、人工挖除多種方式。當前,該地正在實施生態修復項目9個、總投資6.5億元人民幣,項目共計增加水面面積806公頃,恢復濕地面積3790公頃。

            “人類要和鳥類和平相處,親近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東營市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周立成表示,開發要以保護為前提,當地目前重點開發觀賞黃河入海口黃藍交匯、濕地風光等觀賞類旅游,以保護自然生態。(孫宏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黃河三角洲 鳥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