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農村舊貌換新顏 江蘇省將全面完成蘇北地區3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

            編者按 近年來,在蘇北各地政府的工作計劃中頻繁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蘇北農房改善。2021年的江蘇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改善全省農民住房條件。預計到2021年年底,我省將全面完成蘇北地區三年3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省級財政2018年至2022年預計將籌集338億元專項資金,實現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這一最樸素、最真切的愿望。

            蘇北農房改善專項資金也是近年來江蘇省級涉農專項資金中單筆數額最大的資金,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注度高。2021年的時間即將過半,蘇北農房改善的進程到哪一步了?財政專項資金是否真正用在“刀刃”上?日前,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走訪調研了鹽城市大豐區,東臺市,淮安市盱眙縣等地。

            穿行于蘇北鄉間,不時能看見一排排“白墻黛瓦、飛檐套窗、竹籬花香”的特色農房,既有鄉土味,又有現代感。在鹽城市大豐區劉莊鎮友誼新型農村社區,午后的陽光透過樹枝,斑駁的樹影映在曹榮德臉上。今年82歲的他正倚靠在自家院子里的躺椅上,過往一幕幕如電影般一一在他的眼前浮現:一家八口擠在僅56㎡的茅草屋里,到了下雨天最愁人……“誰想到,我晚年還能享受這樣的好房子。”他輕聲念叨著。

            曹榮德家住房的“升級換代”在我省相關各級政府的工作計劃中有一個重要的名字——蘇北農房改善。經過兩年多努力,蘇北農村“舊貌換新顏”,蘇北大地形成了一批批兼具實用與顏值的新型農村社區、小城鎮安置區,其中45個已被命名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蘇北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存量危房實現 “清零”。

            專款專用 讓農民住進好房子

            蘇北農房改善首先是為了讓農民有好房子。見到記者一行人前來,曹榮德趕緊起身,熱情地招呼大家進屋:“我是村里第一批入住的村民,早住早享受。看我住這么好的房子,很多老鄰居很是羨慕,后來也紛紛跟著過來了。你們看,現在房間干凈寬敞多了,電視機、洗衣機、空調等家電全都有了。”

            “剛開始,的確一部分人有顧慮,不知道會蓋什么房子給他們。我們在建設之前,就廣泛征集周邊農民意愿,想留村、入鎮還是進城?想要多大面積?這些內容都一一登記在冊,讓大家自主選擇、自己決定。”友誼村黨總支書記束長明介紹說,這些房子從選址、設計到建設施工,都會事先征求村民的意見,建筑設計有45㎡、90㎡、120㎡、140㎡等戶型,滿足不同群眾需求。

            “都是政府為我托住了底。”曹榮德感激地說,從56㎡的危房換成90㎡的新房,在政府補貼下補足差價,連裝修和家電僅花費了8萬元。一句話道出的是農民群眾的心聲,折射的是政府開展蘇北農房改善的決心。

            “我們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資金和農戶獎補資金兌現,實現農房改善專項資金平衡。”大豐區財政局局長黃海峰說,截至2020年年末,當地財政共籌措撥付農房改善專項資金超4.5億元。為緩解資金困難,保證資金兌付,當地不斷創新投資機制,加大農房改善資金籌資力度,并強化資金管理,做到“封閉運行、臺賬管理、專款專用、單獨核算”,全力保障農房改善專項資金平衡。

            不僅大豐,其他各地財政部門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確保農房改善高質量完成。比如東臺市級財政從土地出讓收益中安排2000萬元用于農房改善,各鎮結余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也優先用于農房改善;徐州豐縣發揮縣財政投入和上級政策扶持的導向作用,堅持“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專款專用、形成合力”原則,建立“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籌集和使用機制。

            完善配套 讓農村變了新樣子

            農民有了好房子,農村還要有好樣子。實地走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話就是:“現在,咱們農村生活可幸福了,城里人都羨慕得很呢!”

            走進盱眙縣黃花塘鎮舊鋪社區桃源小鎮,這里以桃樹作為主要綠化品種,對現有的水塘進行生態護坡,補栽垂柳,增設涼亭,做活水系景觀,為當地農民群眾打造新“世外桃源”。目前,一期二期400多戶住房已交付入住,三期142戶在建,預計今年年底竣工交付。

            去年年底剛搬進桃源小鎮的黃義俊從屋旁的小菜園摘了幾根黃瓜。“現在我們一家18畝土地都流轉出去了,考慮我們農民半輩子種田的習慣,村里特地給入住的村民留了幾分地,作為小菜園。除了黃瓜,還種了花菜、蠶豆、紅薯、蔥,自己家里吃足夠啦!”他激動地說,感激政府為大伙留住了鄉愁。

            農房改善不僅要有光鮮的外表,還要有實實在在的“內瓤”。為了在農房改善工作上精準發力,盱眙縣創新建設模式,探索運用新技術,一方面推廣統規聯建、統規統建的方式,由村委會統一公開招標施工隊伍,農房建設成本由原先造價單位測算的2000元/㎡降至1200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裝配式技術在農房項目中的實踐項目,將謝圩小區新型農村社區項目作為試點,創新運用“兩板一梯”裝配式技術,有效縮短工期,節省成本;徐州睢寧縣制定《睢寧縣爭創國家級農村住房建設試點縣工作實施方案》,并從鎮村布局、建設模式、農房設計、功能配套、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智慧養老 讓農民晚年生活更美好

            每天早上8點半,在東臺市梁垛鎮臨塔村新型農村社區,“智慧康養”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準時開門迎接老人,為老人提供吃飯、檢查身體等服務,理發、泡腳、按摩等都免費。

            “我們村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世代相傳,是名副其實的‘孝賢之鄉’和‘長壽之鄉’。”臨塔村黨總支書記沈平說,目前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有156人,其中90歲以上近20人,年輕人大多在外工作,養老問題是村里的大事要事。近年來,臨塔村通過競爭性招標流程,引進了南京孝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相結合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智慧養老”服務。

            “人老了,更要活動活動筋骨,平時我還會看戲、唱曲、跳舞……晚年的日子可有色彩了。”在桃源小鎮文體活動中心,幾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村民王桂香跳舞的身影。相比過去,令她最開心的就是,村里的基礎設施配套越來越完善,醫務室、居家養老、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休閑公園、便民超市、農貿市場等應有盡有。

            事實上,農村正逐漸步入老齡化,農村老人如何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推進農房改善的進程時,我省積極落實適老化改造民生實事任務,2020年,蘇北五市共分解改造戶數10400戶,并啟動實施農村特困人員工作,供養服務設施及農村養老服務雙提升。同時,加大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力度,定期評估、分類分級給予運營補貼,蘇北五市建有并運營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達到5900余家。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夢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農村 蘇北地區 農房改善 農民 住房條件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