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于計算一筆叫“精致窮”的賬:工作日的晚上,他們在便利店蹲守標簽變紅的折扣商品;一到周末,他們便開著車,到城市邊緣的某個網紅倉儲超市買零食。
后疫情時代,這屆年輕人已經越來越“摳門”了。他們熟練使用線上優惠券,又升級于線下“薅羊毛”,他們嘴上喊著“消費降級”,實則是更注重性價比,自發進行“消費分級”行為。
需求的爆發,機會也隨之出現。年輕人的“薅羊毛”是消費行為,而支撐他們樂此不疲的是商業中的供給方。與此同時,折扣食品經營者的模式也不斷升級:有的從掛著“臨期”招牌到轉而強調“折扣”,有的從小賣部模式轉向倉儲式經營。這筆有關“精致窮”的賬如何更劃算,金錢交易的兩端都在互相牽制。
[一種喘息]
買買買的快樂
晚上9點,位于寫字樓底商的某連鎖便利店燈火通明。傳統的零售中,這本應是一天中生意的慘淡時段,但一撥撥前來的年輕人群卻打破了這個“模式”。他們的目標清晰,瞅準貨架上電子價簽的顏色,忽略白色的,徑直走向代表折扣的紅色。即便都是紅色折扣模式,他們也會進行數字過濾。篩選也有所側重,在一眾5.9折的字樣中,他們更希望尋到1.9折和3.9折的商品,即便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在當晚10點會因為到了保質期被廢棄,但在搶購者眼中,似乎不在意這個截止日期,他們認為,“只要第二天一早能吃掉就可以。”
如果說便利店的“搶購”只是一種“小打小鬧”,那定期去零食折扣店購買零食,則是很多年輕人工作之余的消遣,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中老年群體。如今,這部分人群的數量越來越壯大。
在豆瓣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已聚集了近10萬的臨期食品愛好者,小組里的信條是“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除此之外,在其他平臺,也不乏知名博主們走進臨期食品超市“探店”并直呼“真香”。
購買臨期折扣商品的人都是“囊中羞澀”嗎?答案是“不一定”。在快節奏和高強度的各式壓力下,有一部分年輕人選擇“薅羊毛”作為一種消遣,現實生活中他(她)并不缺錢,只是將“薅羊毛”視為被鋼筋水泥裹挾中的一絲喘息。
上述論斷也在相關機構的調研數據中得到印證。在購買臨期食品的消費者中,個人月收入0-5000元的消費者在多次購買的頻率下占比最高,500010000元的消費者也有很多參與其中。同時,現階段處于擴張期的臨期食品集合店仍然是以一線城市的年輕消費群體為主要客群。
這也側面反映了購買臨期折扣商品的人群并不單一。有的尋求“實惠”,有的是在少花錢的同時,將其視為“消遣”。
據報道,臨期折扣店誕生于華東地區,2016年后逐漸拓展到北方市場,可以說臨期、折扣食品并不是一個新鮮概念,但在經10年左右的發展后,它忽然站上了“風口”。
臨期到折扣
30歲的濟南小伙蘇康(化名)是將臨期、折扣概念最早引入濟南的一批人。2019年,他在市中心開了一家不足50平方米的小賣部,主營臨期、折扣商品,在商品的價簽上,明確標明了其保質日期。因為折扣產品貨源不固定,經營中,他注重引入社群概念,以微信群的方式引流,實體店作為展示和自提點。經營一段時間后,效益可觀。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臨期、折扣的概念,蘇康的經營理念也發生了改變。他將第一家店關閉,并于今年5月,在濟南南部開了家倉儲式的零食折扣店,這原本是一家汽車4S店,有近200平方米的空間。空間充足了,展示的零食種類就更多了,倉儲式的擺放模式,也便于顧客選購和上貨。在這家店,雖然他的進貨方式沒變,但他選擇淡化“臨期”的概念,轉而變為“折扣”,但為了告知顧客,他在價簽上還是保留了保質期的提醒。
一家幾口驅車前來,推著一個大超市里常見的購物車,進入偌大的購物區,10塊錢3包的零食、低于市場價的氣泡飲料,還有一些不常見的零食品牌……逛完一圈,購物車就塞滿了,到結賬區一算,價格是100元出頭,便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也有市民發現,在臨期、折扣食品店看到比較多的,要么是大品牌生產的非暢銷款產品,要么就是不認識的小品牌。臨期食品店的零食為什么小品牌居多?一位從事該行業的人士道出了這其中的內幕——這實際上跟商家的渠道貨源相關,很多暢銷品并不會滯銷,因此商家在拿貨時就沒有價格優勢,也就缺少折扣空間,而二、三線產品,就會有這種空間。
但對于小品牌的商品,卻更容易在質量上“翻車”。這也讓臨期、折扣食品成為一個需要規范的行業。
但對蘇康來說,挑戰遠遠不僅這些。因為他售賣的某款飲料低于市場價,所以被周圍小超市的老板視為“眼中釘”。
此外,在蘇康開出這家倉儲式零食折扣超市后的幾個月,濟南涌現了多家倉儲折扣超市,“不好干”成了掛在他嘴邊上的話。但由于店面小有名氣,外加他早早地布局了社群,因此他在賣貨方面毫不擔心,“囤貨需要資金,但我囤的貨基本上都能賣出去。”
略顯偏僻的位置、高大的廠房和便于停車的空地……從區域分布來看,老板們都很默契地“互不打擾”,畢竟倉儲超市的生存,是需要空間的。
“每個倉儲超市覆蓋的首先是周邊的居民,當然它還有很大的輻射范圍,而這個范圍可能讓你想象不到。”蘇康表示,一到周末,有不少顧客都是開車穿過半個城來購物,下一步,他打算拓展濟南周邊城市的業務。
[一種升級]
倉儲售賣模式的“拯救”
倉儲式超市已然成為零售商超領域的焦點。如Costco、山姆會員店、麥德龍會員店等外資為代表的倉儲式超市的跑馬圈地,以及內資以永輝倉儲店等為代表的紛紛布局。實際上,不僅大型零售商超在倉儲概念上大做文章,折扣零食也看上了“倉儲”概念。
在濟南區域內,倉儲超市可大致劃分三類:第一類是“外資選手”,以麥德龍為代表;第二類是臨期食品折扣類的;第三類則是進口食品折扣類。
徐浡瀚在濟南目前做的就是第三類:進口食品折扣倉儲類。此前,他已經從事了17年進口食品生意,為大型商超提供進口貨源,產品資源豐富,他發現進口食品數量龐大,而大型商超由于定位不同,能放在貨架上售賣的僅僅是一部分,為什么不將那些不適合商超銷售的產品擺出來售賣呢?今年5月起,他開始小試牛刀,在每個周末,向顧客開放位于董家街道的食品倉庫,雖然位置不占優勢卻吸引了很多人前往購買。7月,他又在解放東路上開了第二家分店,面積足有1000平方米,這次選定了一家工業園內,此前這是一家蹦床工廠。開業一個多月,生意很不錯。
早些年,進口食品店主要開在大型商場內,裝修豪華,價格也不親民,從外在看,就給人一種高檔的感受。后來,進口食品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價格和門檻都大大降低,從大型商場到倉儲式場地,可以說是進口食品銷售的2.0時代。
徐浡瀚表示,他銷售的進口食品大多是正品,臨期產品數量不超過總量的8%,他能保證低價的原因,是減少了賺差價的中間商環節。而他的折扣銷售策略恰好遇到了越來越多人追求性價比,甚至說是熱衷“薅羊毛”的時代,因此大受歡迎。
“人都有欲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德波頓在《哲學的慰藉》中說,快樂依賴于一些復雜的、與心理有關的事物,而對物質的東西的依賴相對少一些。某種程度上,熱衷于“薅羊毛”的年輕人仿佛也是在尋求這種快樂途徑。
在人們擁有越來越多物品的現代社會,人跟物品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我們不停地買,只是因為這是獲得短暫滿足的捷徑。得到一件東西的快樂是短暫的,期盼、籌劃購物的快樂卻比較持久。想方設法地尋求“不公平”的折扣,開車跨越半個城購買使得滿足的體驗拉長,這似乎可以解釋年輕人的上述行為。
而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算這筆有關“精致窮”賬時也要謹慎些。是否算得過來?又會不會跌入風口漩渦,都是值得警醒的。(作者:薛冬)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