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秋交替時節,天氣多變,早晚溫差較大,卻讓人感受到了一絲絲涼意,“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讓疾病鉆空子。專家提醒:在這個特殊時期,要特別提防腹瀉來襲,尤其是素體虛弱易病人群,小心夏季惹的禍,秋后來算賬。
初秋腹瀉高發 患者多為年輕人
23歲的南京市民小偉(化名)最近很是苦惱,只要稍微受點涼,就容易拉肚子,有時一天要跑五六趟廁所,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大半個月。剛開始以為是腸胃炎犯了,自行服用了一些止泄藥,但情況不見好轉。近日,小偉實在難以忍受,于是到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就診。醫生在仔細詢問病史,結合檢查結果后,排除了感染性腹瀉的可能,考慮其為腸胃功能紊亂引發的腹瀉。
“近期,像小偉這樣因腹瀉前來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而且以年輕人居多。”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徐藝主任中醫師介紹說,秋季腹瀉最為常見的是感染性腹瀉,由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如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等,但還有一種常見的腹瀉屬于功能性腹瀉,表現為受涼以后有腹痛,隨之泄瀉,瀉后好轉。由于此類腹瀉拖得時間越久,越有可能演變為腸易激綜合征,影響日后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引起重視。
貪涼、進補不當 都會引發腹瀉
專家表示,功能性腹瀉原因較為復雜,可以大致分為幾種:
陽氣虧虛
長夏酷暑,人們普遍貪涼喜冷,長時間吹空調,過食西瓜、冷飲等寒涼的食物,多種不良習慣造成脾胃陽氣受損,加之秋季由熱轉涼,自然界中的陽氣也逐漸減弱,內外因相結合,使得人體陽氣虧虛更為明顯,極易感染寒邪引起腹瀉。
濕邪偏盛
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內經》亦云“濕盛則濡瀉”。雖然已經入秋,但秋老虎依然發威,早晚溫差大,加之近期雨水較多,濕邪氤氳彌漫,或從體質寒熱相合,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加重腹瀉癥狀。
飲食過量
夏季由于高溫酷熱,造成人體津氣耗傷,市民朋友普遍存在食欲欠振、進食減少的情況。然而到了秋天,天氣逐漸轉涼,胃口漸漸恢復,不少人開始多飲多食。再加上秋季蔬菜瓜果品種豐富,飲食過量也會使脾胃運化功能負擔過重,引起腹瀉。
進補過度或不當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而進補的食物多易滋膩礙胃,不能耐受反而會造成消化功能異常。另外,秋季燥邪偏盛,養生強調養陰潤燥。不少人會用一些養陰生津的中藥如太子參、石斛調養身體。然而這些中藥性偏寒涼,長期食用會損傷脾胃陽氣。
做好這些遠離功能性腹瀉
“對于正常人而言,大便一天一到兩次,或者兩天一次都是正常的,如果突發性腹瀉或者腹瀉持續一周以上,到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又不是感染了細菌、病毒,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腸功能紊亂了。”徐藝表示,腹瀉的治療因人而異,如果腹瀉次數過多,明顯影響健康狀況與生活質量,可以通過中醫藥辨證治療,服用健脾、化濕、溫陽的中藥湯劑。
當然,除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也要做好生活調理,預防尤為關鍵。專家建議,首先要注意保暖,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避免受寒。其次在飲食方面,宜以清淡、易消化、易吸收、富有營養的食物為主,避免進食過涼的食物。此外,秋季進補不要過量食用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在養陰潤燥的同時,在日常飲食中適當添加一些溫補的食材,如生姜、紅棗、桂圓、胡椒、花椒、丁香等。對于素體陽氣虧虛以及容易感受寒濕腹瀉的人群,日常飲食中可適當增加一些健脾化濕的藥食兩用之品,如薏仁、山藥、茯苓等以糜粥自養。
(通訊員 孫茜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錢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