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張驍、表弟朱超二人在北京冬奧會現場為冬奧助力(受訪者供圖)
作為北京冬奧會的奪金熱門項目之一,短道速滑一直備受關注。賽場內,中國代表團的運動健兒們在為國家和榮譽而戰。賽場外,各領域的工作人員也一刻不停,為北京冬奧會的順利舉辦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來自吉林體育學院的張驍是本次冬奧會短道速滑競賽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她的表弟朱超作為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國內技術官員參與冬奧會工作,姐弟倆齊上陣,攜手再續冰雪情緣。
表姐曾入選國家青年隊 參與賽事保障圓夢冬奧
張驍與朱超不僅是表姐弟,更是從小學習短道速滑的學伴。“我家張驍和朱超接觸短道速滑時才9歲,因為孩子身體不好,經常有病,我們最初讓這倆孩子學習的是武術,但是其他人都感覺倆孩子反應速度比較好,就建議他們學習短道速滑了。” 張驍的母親馬曉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那時候訓練都是在室外,吉林又冷,教練很嚴格條件很艱苦。
據了解張驍具有短道速滑項目十五年的運動員經歷,曾是吉林省隊、國家青年隊主力隊員。2011年張驍轉為裁判工作,2015年升級為國家級短道速滑裁判員。具有短道速滑國際、國內大賽十余年執裁經歷,多次被評為優秀裁判員。2014年張驍進入到吉林體育學院,從事冰上教學工作,擔任滑雪、花樣滑冰、輪滑主講教師。在2018年開始,在吉林體育學院領導的支持下,張驍積極參加北京冬奧組委組織的相關培訓活動,歷經三年的學習,經過筆試、面試、外語和綜合測試的層層選拔,最終獲得北京冬奧組委選調資格。在冬奧會開幕前,張驍和團隊主要負責賽前的籌備工作,對參加短道速滑項目的國家、運動員、官員進行統計;每天各個國家訓練和比賽的日程安排;對接國際技術官員(ITO)、國內技術官員(NTO)、技術代表(IF)的工作日程;制定跟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帶妝彩排運行計劃;制定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首都體育館場館群短道速滑領域新冠疫情防控方案和其他部門對接等工作。盡管任務繁雜、涉及業務口眾多,經常一天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但張驍卻樂在其中。
張驍在吉林體育學院從事冰上教學工作,為冰雪教育事業添磚加瓦(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名曾經的短道速滑的運動員,沒能參加一屆冬奧會一直是我很大的遺憾。如今轉換身份回到20年前奮斗過的地方,對自己是一種彌補。在運動員時期沒能代表國家征戰奧運會賽場,但作為工作人員,能夠為全球頂級的運動員做好賽事籌備的保障工作,是一件無比驕傲和自豪的事。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圓夢冬奧了。”張驍說。
表弟從維修工到冬奧會 一個多月減重40斤
張驍的表弟朱超為本次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國內技術官員(受訪者供圖)
張驍的表弟朱超經過層層選拔,成為了本次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國內技術團隊中的一員。但朱超的本職工作其實是長春公交集團電車公司軌線所的一名軌道維修工。他在業余時間擔當賽事裁判員,為了給比賽留出時間,他平時在工作崗位中經常值班,靈活利用休息時間參與裁判工作。
據介紹,朱超從2015年7月31日北京冬奧會申奧成功后就一直在為其做準備。“我是冬奧會申奧成功后就進行了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國內技術官員的報名選拔,中間經過了國內技術官員的培訓,考試以及很多大型比賽的層層選拔,經過了五輪考試從最初的近千人中脫穎而出,走到最后,走上了冬奧賽場。”朱超表示,短道速滑屬于冬奧會的一項重點項目,也是中國奪金的一項重點項目,所以參加的人數和淘汰的人數都比較多。
據了解,奧組委對冬奧會的國內技術官員選拔非常嚴格,身高、體重都有相關要求。朱超由于體重超標,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成功減掉了40斤。“我們是短道速滑所有項目的裁判員,我是1月中旬接到奧委會通知的,1月21日前去報道,據我了解吉林省短道速滑的國內技術官員一共有18人。”朱超表示,盡管已經當國內技術官員8年了,大小賽事參與無數。但在冬奧會現場親身經歷了中國冬奧會奪得首金的高光時刻,依然無比自振奮與自豪。
“短道速滑項目產生金牌的那場比賽就是在首都體育館,賽場上雖然看不到我們的孩子,但看到中國的運動員們在賽場上拼搏,我們也很激動。在疫情下我們祖國舉辦這樣一場全球關注的賽事實屬不易,北京又是世界首個“雙奧之城”,這背后離不開無數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我們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員,我為孩子們驕傲,更為祖國自豪。”馬曉萍說。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