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教授闞海東課題組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周脈耕課題組合作,收集了我國2013年至2015年272個城市的死因監測系統和國家氣象數據,首次全面評估了寒潮對我國居民總死亡、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死亡風險的影響后認為,寒潮或可增加我國居民近4成死亡風險。該研究為寒潮與居民死亡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提供了關鍵證據,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相關成果已《環境健康展望》發表。
“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熱浪、寒潮、極端降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對居民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威脅。”闞海東對《中國科學報》說。
既往的相關研究多關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對居民死亡風險的影響,而探索寒潮對居民死亡風險影響及評估相關疾病負擔的研究十分少見。該研究結果顯示,與非寒潮日相比,寒潮日總死亡風險增加約39%,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50%,冠心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66%,中風的死亡風險增加49%,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35%,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26%。寒潮對居民非意外總死亡風險的影響出現在滯后3至4天,在10至15天達到效應峰值,28天后效應消失。此外,研究還顯示,寒潮對女性和老年人群的影響更大,在我國不同氣候帶的效應也存在差異。
“因此,有必要根據各氣候帶特點,建立區域性寒潮預警系統,提醒居民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群提前采取防寒措施,減少寒潮對健康的影響。”闞海東說。(作者:張雙虎 黃辛 )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