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警惕!云南發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

            又是一季吃菌時,近期,云南野生菌將陸續上市,同時也進入了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高發期。據統計,2021年云南省因食用野生菌發生中毒事件600余起,導致2000多人中毒,20多人死亡。為防范和減少誤采、誤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發生,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5月5日,云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內容如下:

            一、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識,不采摘、購買、食用不熟悉、難辨別的野生菌。云南省常見有毒野生菌可以在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查詢。

            二、食用野生菌應避免多種類混雜,烹飪加工時一定要燒熟煮透,嚴禁生吃涼拌,不宜同時飲酒。

            三、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癥狀,應第一時間到最近的醫療機構就診。

            四、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做好宣傳預警、監測報告、流行病學調查、醫療救治等工作。各級醫療機構要開通“綠色通道”,首診醫療機構要第一時間救治,對誤食致命鵝膏(俗稱白羅傘)、亞稀褶紅菇(俗稱火炭菌)等劇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時直接轉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級綜合醫院,爭取救治黃金時間。

            為了讓大家避免誤食有毒蘑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展重點實驗室聯合對云南常見毒菌掛圖進行了更新,共計24種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大家一定要認準看清,并不是只有“紅傘傘,白桿桿”是毒菌。除了這些常見毒菌外,對一些不認識的菌子最好也不采、不買、不吃。

            此外,不要輕信野生菌“驗毒偏方”,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復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

            5月6日,云南省疾控中心微信公眾號發布《食菌須謹慎小心防中毒》預防野生菌中毒警示宣傳片,提醒市民食用野生菌千萬要謹慎。

            ※新聞延展

            關于毒蘑菇的錯誤說法

            錯誤說法1

            顏色鮮艷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廣東地區食用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白毒傘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且無毒的,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雞蛋菌”的別稱,是夏天游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

            錯誤說法2

            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嚙食的記錄。

            錯誤說法3

            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后者變色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可見該法并不能驗毒。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其毒性成分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干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錯誤說法4

            受損變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其實這并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損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

            毒蘑菇往往有鱗片、黏液,菌桿上有菌托和菌環

            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征,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撥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狹窄,不能推廣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無毒的”。

            很多毒蘑菇并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征,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癥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因此,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

            (據云南省衛健委網站、“云南省疾控”微公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央視新聞、云南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 野生菌中毒 減少誤采 身體健康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