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12月28日,第十八屆中國文博會在深圳舉行。從2004年開始,文博會就持續在深圳舉辦。18年間,文博會從一個地方性的展會成長為“中國文化第一展”。展會期間,記者走出主會場,觀察一個展會給一座城市帶來的變化。
驅車一個小時,我們來到被稱為“中國油畫第一村”的大芬村。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另外一個身份,是2004年第一屆文博會的首個分會場。穿過狹窄的小巷,隱藏在角落里的一間畫廊,是我們探訪的第一站。
【資料圖】
今年50歲的趙小勇是這家畫廊的主人。幾年前,一部紀錄片讓他被很多人記住。在這里面,他被稱作“中國梵高”。
點擊看原文
鼎盛時期,世界油畫七成來自中國,中國油畫的八成來自大芬村。這里每年產出500萬幅油畫,而其中,仿制梵高畫像最多的當屬趙小勇。
從模仿到原創,大芬村只是文博會帶來的深圳文化產業變化的一個側面。
轉型的故事還發生在傳統與科技之間,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到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不久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癸卯兔年春晚吉祥物正式公布。這是春晚40年歷史上首個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完成初始配方原創的總臺春晚吉祥物IP。而這一形象的造型總設計,卻來自一名資深的中國畫畫家。從筆墨丹青到大數據算法,這場跨界是如何發生的?
科技的發展不僅為創意迸發提供新鮮的血液,也讓已有的文化IP在更廣闊的想象空間煥發更持久的生命力。
這是本屆文博會全新設置的一個分會館,也是文博會第一個元宇宙概念外延。
2012年,開始走出國門的《熊出沒》,至今已經累計出口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在文化消費更新迭代加速的今天,文化企業已經無法“一招鮮,吃遍天”。見到企業負責人劉道強,他說的最多的還是危機感。
文博會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多新的思考,科技賦能IP借船出海、文化力量的注入,則賦予科技和創新更多內涵。
深圳蛇口,改革開放的開山炮炸響的地方。今天,眼前已是繁忙的港口和堆積如山的集裝箱身后的工業遺址,如今被改造成了“元宇宙”的模樣。
今天的文博會分會場形式更加多樣,也帶來了更多想象的空間,過去、現在、未來就這樣串珠成鏈,在一個空間里實現奇妙相遇。
更多富有原創和科技含量的新場景新應用也在催生更多的消費動力,新的消費場景就這樣在科技與文化的交融迭代中不斷更新。
18年間,文博會從一個地方性的展會成長為“中國文化第一展”,不少人的人生軌跡也因與文博會交織而改變。如今,文博會依然在涌進、吸收,不斷接納新的文化因素,無論是個人還是展會,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地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