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環境,車站建在隧道里。”昆明局集團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劉一喬介紹,這樣的建設模式,相當于一條管道從山體內部穿過,施工均在地下,可減少對當地動植物生態環境的影響,鐵路開通后也不影響野生亞洲象的正?;顒?。
據悉,在設計之初,各方就將鐵路建設對沿線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考慮,相關部門調查了野生亞洲象的分布及其遷移通道,分析了工程建設對野生亞洲象活動及其遷移廊道的影響。經過調查研究,最終決定線路方案避開野生亞洲象主要活動區域,地表出露段不涉及野生亞洲象既有遷移通道,并采取延長隧道、調整隧道斜井位置、以橋代路、設置隔離柵欄和聲光屏障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的影響。
西雙版納不僅有亞洲象、望天樹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更有熱帶雨林、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等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高達81%,其中天然林面積97萬公頃。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合理設置土方開挖方案,控制施工范圍,確保挖填量最小化以減少對地面植被的破壞。”劉一喬說,為此,他們設置了五級沉淀池以控制施工廢水排放,采取道路硬化、植草植樹等防護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修筑與山川同美的綠色生態廊道。
科技先行,支撐沿線綠色發展
科技賦能,推動綠色發展。
三維可視化建模技術、智慧工地云平臺、增強現實技術(VR)安全體驗館……為打造綠色節能環保型車站,在施工過程中,昆明局集團組織各參建單位運用前沿創新科技成果,嚴格控制主材損耗,提高設備利用率,合理下料,廢舊材料再利用,減少建筑垃圾;通過地面硬化、設置圍擋、場地封閉及灑水減少揚塵,做好施工區域周圍綠植保護,防止土壤流失;并對噪聲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建筑垃圾等采取有效處理措施。
“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建設一條綠色鐵路,不僅可以滿足中老兩國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而且可以造福雙邊民生福祉,推動鐵路沿線地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劉一喬說。
中老鐵路站房設計融合地域特點、民族特色,各車站設計各具風格、各有千秋,但節能環保是這些車站的共同點。
在站房建設中,參建各方秉持綠色設計理念,廣泛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大力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四新”技術,并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在站房墻體、屋頂材料和雨棚建設等方面,選取新材料、新工藝,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并采用高效節能燈及智能控制技術,實行節能運行管理等措施,降低能耗,節約資源。據了解,中老鐵路站房節電設備設施配置率達80%以上,節水設備設施配置率達100%,基本完成了“一站一景”的精品站房建設。
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一條鐵路,把中國和老撾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中老鐵路是友誼線、民生線,更是綠色線。
中老鐵路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兩大方面,充分彰顯了綠色發展理念。專家表示,中老鐵路沿線的經濟發展在搭上“綠色快車”實現新的、更大突破的同時,沿線的熱帶雨林及其生物資源也得到了充分保護。
中老鐵路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建設運營全過程,不僅為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注入綠色發展動力,更豐富了“一帶一路”的建設內涵,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向更高質量發展。(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張偉明 范恭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