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6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戚耀琪

            廣東省發改委2月18日消息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前海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其中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以上的港企累計超2400家。據悉,廣東省抓住建設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等一系列重大機遇,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前行。兩個合作區重點項目“高頻”布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兩個合作區建設彰顯強勁引力

            新年伊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各地市2021年GDP陸續公開。深圳GDP突破3萬億元,成為國內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東莞躋身GDP萬億俱樂部,成為廣東省第四個經濟總量過萬億元的城市。各地區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大灣區積蓄起高質量發展的巨大能量。

            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發布,賦予橫琴和前海新的重大機遇、重大使命。100多天以來,兩個合作區建設彰顯出強勁“引力”,重點項目“高頻”布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用“合作區效率”為大灣區注入新動力。

            在橫琴,粵澳產業融合走向適度多元化路線。高端制造、中醫藥、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等重點產業迅猛發展;外向型經濟逆勢大幅提速;多個澳資項目集中簽約。截至2021年12月,橫琴合作區實有澳資企業4761戶,僅12月單月就新增澳資企業62戶。橫琴與澳門產業互補新格局逐漸打開。

            在前海,深港合作更加緊密推進。金融、產業、人才三大扶持政策相繼落地并覆蓋擴區后的前海全域;深港現代金融、科技創新、會展經濟、海洋經濟、專業服務等領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展現獨特優勢。截至2021年12月,前海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其中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以上的港企累計超2400家。前海已成為國內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區域之一。

            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全球第二

            不僅是橫琴和前海,在大灣區各地的合作發展平臺正在打造粵港澳“合力”的最佳交匯點。

            2021年1月,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廣州南沙新區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實施方案》《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建設實施方案》《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佛山順德粵港澳協同發展合作區建設方案》四個重點平臺規劃,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等地,一大批特色平臺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如同一臺臺引擎,驅動著粵港澳融合發展急速向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在基礎研究方面,重點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建設加速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5G中高頻器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批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布局。

            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一體化發展。廣東完善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省市各級財政跨境撥付資金超3億元,惠及港澳11家高校和科研機構。

            6個產業集群入選先進制造 “國家隊”

            在多年以來敢“投”敢“闖”的創新理念引導下,科技對于大灣區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引領作用日漸顯露。在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有6個產業集群入選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家隊”。其中,廣佛惠三地輻射帶動全省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超過萬億元;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橫跨廣佛深莞四市,從上游的數控機床,到中游的工業機器人,再到下游的無人機都有明星產品。

            據最新統計,大灣區內已擁有超50家“獨角獸”企業、1000多個產業孵化與加速器和近15000多家投資機構。

            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一端是肩負“雙區”建設歷史使命的創新熱土,另一端是產業鏈完善、銳意創新的濱海產業新城,兩座城市即將在2024年迎來“握手”時刻。屆時,深圳到中山兩地車程將從2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步入“大橋時代”。

            這樣的城市間攜手的佳話,在基礎設施的聯通下,未來將在大灣區頻頻上演。

            在地下,大灣區時速最高的廣州地鐵18號線全線長軌貫通,“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發展;在天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正加快推進,佛山新機場場址已獲中國民航局批復。

            此外,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建成并正式開通,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順利駛入“快車道”、獅子洋通道項目獲批建設……粵港澳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在制度規則“軟銜接”方面,廣東積極推進“灣區通”工程,銜接粵港澳三地規則。 “港澳藥械通”政策試點啟動并擴展實施,審批內地臨床急需緊扣港澳藥品13個、醫療器械3個。廣東“社保通”使粵港澳人員“足不出境”可以就近參保。推行企業登記注冊“灣區通辦”,超過1萬家港資企業適用簡化版公證文書辦理登記業務。制定食品、中醫藥、交通等23個領域共70項首批“灣區標準”。

            2021年9月,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創新重磅舉措——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正式落地。截至2021年12月末,“跨境理財通”共發生業務5855筆,總金額4.86億元。

            隨著債券“南向通”上線、科創板股票被納入滬深港通標范圍、在香港和澳門分別成功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等創新舉措的實施,大灣區城市間經濟的融通性及便利性正在顯著增強。

            兩年8所高校與港澳合作辦學

            在人才引進方面,廣東持續釋放政策紅利,不斷為港澳和境內外高端人才及緊缺人才拋出“橄欖枝”。去年,廣東省印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2020年)》,廣州南沙新區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在加快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深圳前海國際人才港2022年初開港,為大灣區發展“筑巢引鳳”。

            在跨境執業方面,廣東全力推動實施“人才通”。截至目前,402名港澳醫師獲得內地醫師資格證,707名港澳律師參加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推動金融、稅務、建筑、規劃及文化旅游、醫療衛生、律師、會計等16個領域的港澳專業人才享受跨境執業便利。

            在教育創新方面,廣東正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通過與港澳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大力建設高水平大學體系。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大灣區內地9市就有20所新高校籌建或開始動工,其中有8所是與港澳高校合作辦學。

            在青年創新創業扶持方面,廣東多措并舉吸引港澳青年來粵創業就業工作。陸續出臺《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目前已建成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12家重點基地為骨干、珠三角57家特色基地為基礎的“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國家隊 粵港澳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