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開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財政部部長劉昆、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率先亮相“部長通道”,就經濟形勢、財政赤字率、減稅降費政策、糧食生產形勢、耕地“非農化”等熱點問題回應公眾關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
今年有條件有能力實現
GDP增長5.5%左右目標
■一年GDP增加13萬億元,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第一次
2021年,中國經濟實現了8.1%的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GDP預期增長5.5%左右。今年中國經濟形勢如何?如何實現這一經濟增速目標?
何立峰指出,2020年,我國GDP規模101.4萬億元,按照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6.9,折合14.7萬億美元。2021年,我國GDP規模達到114.4萬億元,按照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6.45,折合17.7萬億美元。一年GDP增加了13萬億元,這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第一次;按美元計增加了3萬億美元,相當于G20排名第6、7位國家的經濟總量水平,這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也是第一次。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后勁和韌性很強,市場主體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很強,這是實現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信心和基礎所在。盡管今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不少,但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實現全年目標任務。
穩投資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方面,如何“穩中求進”?
何立峰指出,做好今年投資工作,首先要精準把握投資重點。“十四五”規劃確定的102項重大工程,目前已分解出2600多個項目,正在穩妥有序地推進實施。
其次是多渠道籌集資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400億元,比上年增加300億元,安排了3.6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同時,各家銀行機構為企業增加中長期貸款,“希望通過政府投資和金融支持,帶動市場主體加大社會投資”。
第三是狠抓項目落地實施。推動已經在建的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盡快竣工投產一批。推動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加快進度,盡快開工建設一批。各地方各方面謀劃一批新的項目。形成謀劃一批、在建一批、竣工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
財政部部長劉昆:
今年赤字率下調至2.8%
財政支出強度不降反增
■今年退稅減稅規模為歷史上最高,達2.5萬億元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赤字率下調,是否意味著財政支出強度減弱?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今年赤字率適當下調,是保持財政可持續的重要舉措。通過統籌財政資源,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的財政支出強度不僅不會下降,而且比去年會有較大的提高。
劉昆指出,今年赤字率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預算下降0.4個百分點,資金規模減少2000億元。但通過跨年度調節,僅中央本級財政調入一般預算的資金,就達1.267萬億元,是去年的6.6倍。這個資金量,相當于提高赤字率一個百分點,財政支出強度是有保障的。
針對大眾熱議的“減稅降費”問題,劉昆也作了回應。他指出,自“十三五”以來的六年間,累計減稅降費規模超8.6萬億元,千萬企業和數億群眾享受到了政策紅利,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今年退稅減稅的規模歷史上最高,達2.5萬億元。在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持上精準發力,制造業等6個行業的退稅減稅達1萬億元的規模,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受益受惠也達1萬億元的規模。在增值稅的留抵退稅上,通過提前退還尚未抵扣的稅款,直接為市場主體提供現金流約1.5萬億元。中央財政大幅增加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也將幫助地方緩解減收壓力。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
目前糧食供給總量充裕
■不管國際形勢怎么變化,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多人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
糧穩天下安。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近兩年,受疫情、災情疊加影響,大家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有了更深更真切的體會。
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這是給我們下的‘軍令狀’,是必須確保完成的硬任務。”唐仁健說,今年的糧食生產確實面臨很大困難,去年五省受罕見秋汛影響,冬小麥晚播面積占了冬小麥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盡管面臨苗情復雜情況,但農業農村部門依然有信心有決心打贏保夏糧奪豐收這場硬仗。國家提高了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政府工作報告中還講到,給種糧農民再次發放農資補貼,加大對主產區支持力度。
唐仁健指出,今年既要抓夏糧,也要立足全年抓好糧食生產。目前我國糧食供給的總量是充裕的,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不管國際形勢怎么變化,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多人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飯碗越端越穩、越吃越好”。
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問題,唐仁健指出,地是糧食生產之根之本。“中國14億多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我們每年的糧棉油糖菜播種面積大概穩定在23億-24億畝,如果按1.3的復種指數倒推計算,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底線,不能再低了。”唐仁健說。
如何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唐仁健表示,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一是管數量,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的順序,劃好三條控制線。
二是提質量。目前我國耕地有2/3還是中低產田,今年將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總數量將達10億畝。按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標準,這10億畝能確保1萬億斤糧食的生產能力。
三是控用途,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要逐步回歸到種糧食。“在耕地種植用途的管控問題上不能‘一刀切’‘翻燒餅’,要合理合情、實事求是,制定一個逐步回歸的時間表,把握好這個進程。”唐仁健說。
關鍵詞: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