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廣東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發布:預計今年GDP增長5.5%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杰 通訊員 周偉

            4月26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22年度藍皮書《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與分析(2022)》(以下簡稱“報告”)新書發布會在廣東省社會科學中心舉行。報告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副院長向曉梅擔任主編。報告預測,2022年,廣東經濟發展形勢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預計全年GDP增長5.5%左右,達到13.4萬億元左右。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廷惠期待,《廣東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能為社會各界了解廣東、把握未來,提供一份深度可靠的省情研究報告。她在致辭中表示,報告是省社科院年度重磅科研成果,針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區域發展不協調、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項,全面剖析、深挖原因;著眼低碳發展、文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未來發展趨勢和演變進程,順應趨勢、提出對策。

            向曉梅發布新書研究成果。向曉梅介紹,本年度報告力圖實現政治性、學術性、社會性統一,采用總體分析與專題剖析相結合的方法。全書由由總報告和十三個分報告組成,研究、分析和總結了2021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成績、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以及2022年乃至“十四五”期間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趨勢,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針對性的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報告認為,廣東2022年需要突出激活發展動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突出暢通經濟循環,做實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突出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持續推進城鄉、區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突出兜住兜牢底線,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守牢安全底線,在更高水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

            精準防疫情促使經濟恢復

            向曉梅表示,報告強調科研時效性,凸顯省情亮點特點,反映廣東中心工作。她認為,2021年,廣東產業運行呈現兩大特點: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高端化發展趨勢明顯;數字經濟持續賦能,海洋產業、文化產業地位不斷提升。

            報告顯示,2021年,全省GDP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 ,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全省四個城市GDP超過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萬億元,同比增長9.1%。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 4.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0.8% 。最近十年間,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四市人口增長超過45%。

            得益于常態化疫情防控精準有效,經濟持續穩步恢復。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3%,兩年平均增長6.6%。外貿拉動更為顯著。202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 8.27萬億元,同比增長16. 7% ,兩年平均增長7.8%,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 21.2%。其中,出口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6.2%;進口3.22萬億元,同比增長17.4%。

            值得一提的是,工業增長穩健,高新領域動力強勁,制造業規模實力保持全國領先優勢;廣東鄉村振興發展推動力度史無前例,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增長,糧食總產量達到近9年最高水平。

            文旅建設撬動大灣區建設推進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推進,扎實推進文化強省會議的召開,較往年相比,本次報告重點設置文化發展專題。其中六大專題報告中灣區研究占其四,覆蓋廣東推進灣區建設、灣區數字經濟發展、灣區城市群建設、灣區旅游業發展等方面。

            數據顯示,廣東文化產業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文化產業穩步回升,新業態逆勢上揚。2020年,廣東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8043.76億元,高于北京、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產業規模持續領先全國。文化產業與制造、信息服務、教育、體育等融合發展,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網絡音樂等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勢頭強勁,4D電影、互動影視、云旅游、文化IP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向曉梅認為,文旅建設將是撬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支點。報告顯示,大灣區文旅融合業態豐富,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提升。都市旅游是灣區旅游發展的重頭戲,粵港澳城市旅游合作進程不斷加快,大灣區文化與旅游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附錄】《廣東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主要觀點與內容:

            2021年,廣東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雙區”建設牽引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堅實起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和平衡,文化強省建設扎實推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同全國一道勝利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動“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

            報告認為,廣東2022年需要突出激活發展動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突出暢通經濟循環,做實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突出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持續推進城鄉、區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突出兜住兜牢底線,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守牢安全底線,在更高水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

            一、常態化疫情防控精準有效,經濟持續穩步恢復

            2021年,全省GDP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 ,連續33居全國第一,全省四個城市GDP超過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萬億元,同比增長9.1%。

            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40.33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 4.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0.8% 。

            各類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500 萬戶,占全國總量的1/10以上。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1102 家,居全國第一。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

            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重點發力

            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扎實推進,“廣深港創新集群”繼續居全球創新指數第2位,大灣區在全球50個城市(都市圈)排名第7位。

            “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加快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全省實現所有地級以上市通達200公里/小時以上高快速鐵路。

            前海和橫琴兩個合作區建設全面提速,橫琴合作區GDP達到454.6億元,同比增長8.5%,高于全省GDP增速。前海合作區在深港合作、改革創新、對外開放和新城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累計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以上的港資企業達到2456家。“廣深港創新集群”繼續居全球創新指數第2位。

            三、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省“18+13”重大改革基本完成,支持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

            粵系列移動政務服務三大品牌(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等)成為為數字政府核心資產,“粵省事”成為全國服務最全、用戶最多、活躍度最高的省級移動政務服務平臺。

            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推動一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跨境通辦”“一網通辦”,取得省內企業遷移“一地辦”、企業開辦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網通辦”、不動產登記“全省通辦”等一批標志性成果。

            四、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形成

            數字經濟規模持續擴張,2020年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約5.2萬億元,同比增長6.6%,高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4.3個百分點,占GDP比重46.8%,規模居全國第一,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比重調整為4.0:40.4:55.6,“十三五”以來三次產業結構自首次出現“二升三降”。農林漁牧業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0%,農業生產創34年來最高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汽車產量、工業機器人產量、4K電視產量、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5G基站數等多項指標居全國第一。

            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約4萬億元,占全省GDP的1/3,發展速度快于全省GDP增速。成立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

            五、廣東金融業穩健向好,金融載體平臺不斷豐富

            全省金融運行穩健向好,金融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主要金融指標居全國前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全省實體經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2%。

            金融開放層次持續提升,廣東首次在澳門發行22億元離岸人民幣地方債,深圳首次在香港發行50億元地方債。金融服務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全省57個行政縣平均存貸比達69.7%。

            金融載體平臺不斷豐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上升國家戰略,獲批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

            六、“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加速形成,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提高

            廣深兩大都市圈強化“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主引擎作用,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2010-2020年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四市人口增長超過45%,珠三角核心區GDP萬億級城市達到4個。

            西翼集中發力鋼鐵、石化、風電裝備、核電等重化工業,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等百億美元項目順利推進。

            東翼臨港特色工業集群逆勢增長、初具規模,粵東LNG、中石油煉化一體化、惠來臨港產業園海上風電等項目、埃克森美孚廣東惠州乙烯項目推進順利。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

            推進韶關新區、河源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梅州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云浮氫能產業基地等建設。省級農業產業園實現縣域全覆蓋,形成梅州柚子、河源油茶、英德紅茶等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帶。

            七、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2021年6月,廣東全面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全域全覆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7000多名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入駐全省1127個鄉鎮,計劃5年籌措安排資金540.6億元,助力全省1127個鄉鎮、近2萬個行政村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發力“九大攻堅”行動,提前4年實現全省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9億元、增長9%。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增長,糧食總產量達到近9年最高水平。

            積極推動“粵強種芯”工程,組建廣東省種業集團,著力解決種業“卡脖子”難題。

            八、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全省森林面積1.58億畝,森林覆蓋率58.66%,成為全國最“綠”省份之一。南嶺國家公園納入全國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及相關“十四五”規劃。

            2021年,全省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為94.3% ,21個地級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78個)水質達標率、縣級行政單位所在城鎮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82個)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

            全省單位GDP能耗0.345噸標準煤/萬元,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位于全國前列,以年均2.8%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0%的GDP增速。

            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5億噸,占全國碳交易試點的38.78%,累計成交金額44.2億元,占全國碳交易試點的36.4%。碳市場年度排放配額規模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三。

            九、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質量完成10件民生實事,民生領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0.3% ,同比增長5.5% ,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增長8.0% 、18.1% 。

            城鎮新增就業 140萬人,超額完成年度任務(11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4.9%,省內未就業脫貧勞動力實現動態歸零。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6%。

            “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 三項工程培訓389萬人次。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3元)高于全國水平(35128元)近萬元,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1.1億,繼續居全國首位。

            十、廣東在全國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地位、優勢及支撐作用進一步突出

            廣東區域創新能力自2017年以來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其中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三個單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位。

            2021年,全省科技經費投入力度持續加大,R&D 經費投入超過 3800億元,投入強度為 3.14%。專利授權數量、質量“雙提升”,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 9年全國第一。

            2021年,廣東有效發明專利量、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分別達 43.96萬件、2.61萬件,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預計今年 經濟社會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