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圖/越秀區融媒體中心
“六脈皆通海,青山入半城”,自古以來,廣州就喺一座水城。喺呢座城內,交織嘅河涌猶如經脈,穿城而過。經歷咗千年歲月,如今“六脈”已難尋,但東濠涌,仍然日復一日咁流淌,見證咗廣州嘅歷史。
(資料圖)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audio 標簽。
日前,廣州市越秀區發布東濠涌綠游線路,線路橫貫云山珠水,起于文溪亭,終于東堤橋,包含云山麓水、清渠百肆、越秀之韻等多個景觀點。線路同時仲兼顧人文之美,沿線有越秀橋、小東門橋、筑橫沙橋、東華橋等老橋,周邊仲有團一大紀念館、東平大押、東濠涌博物館等文化場館,整條線路將紅色文化、廣府文化和水利文化串聯埋一起。本期的《粵講粵有古》,我哋一起沿著東濠涌,來尋覓一下廣州城內水脈的故事。
“六脈皆通海,青山入半城”,自古以來,廣州就是一座水城。在這座城內,交織的河涌如經脈般,穿城而過。經歷了千年歲月,如今“六脈”已難尋,但東濠涌,仍然日復一日地流淌著,見證了廣州的歷史。
日前,廣州市越秀區發布東濠涌綠游線路,線路橫貫云山珠水,起于文溪亭,終于東堤橋,包含云山麓水、清渠百肆、越秀之韻等多個景觀點。線路同時還兼顧人文之美,沿線有越秀橋、小東門橋、筑橫沙橋、東華橋等老橋,俯身涌面訴說著歷史滄桑,周邊還有團一大紀念館、東平大押、東濠涌博物館等文化場館,整個線路把紅色文化、廣府文化和水利文化串聯在一起。本期的《粵講粵有古》,我們一起沿著東濠涌,來尋覓一下廣州城內水脈的故事。
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除了要有堅實的城墻,還要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據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邵曄任廣南東路經略使,廣州才開始有規劃地建設城市的排水系統。廣州的南濠、清水濠、玉帶濠、西濠,都是在宋代開鑿的。著名的六脈渠,也是宋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渠。
六脈渠最初是利用天然溪水溝塹開鑿而成,隨后不斷加以修繕,在干渠之外,又開辟了許多支渠,形成一個以覆蓋中城與西城為主的排水網絡。
第一脈從今天的六榕路出發,經惠福西路,到南濠街出城,入玉帶濠;第二脈從今凈慧路出,經海珠北路、擢甲里、朝天路、光塔路,至南濠街出城,入玉帶濠;第三脈從今光孝路出,經詩書路,至大德路口出城,入玉帶濠;第四脈從今越華路出,經起義路惠福巷、解放南路、起義路素波巷出城,入玉帶濠;第五脈從今人民公園出,經華寧里,由仙湖街出城,入玉帶濠;第六脈從今文德路市一宮出,入清水濠。
到了南宋末年,南濠水不再直接南流出珠江,而是匯入玉帶濠。古西澳已完全淤塞成陸,成為六脈渠出海的總出口。根據《廣東通志》記載,“六脈通而城中無水患,蓋城渠之水達于閘,閘之水達于濠,濠之水入于海,此城內水利所由通也”。
明成化年間(1472年前后),官府開展疏浚濠渠工程。當時,廣州已有東濠、西濠和南濠。東濠涌在廣州的河涌史上,是最年輕的。它北起麓湖,南銜珠江,全長4.51公里,流經下塘西、小北路。明代,廣州把宋代東、中、西三城的格局,打通合并為一城,東城墻就在今越秀北路。越秀北路與小北路交界處,是小北門。明成化年間,總督韓雍主持利用那條小溪開鑿東濠,在小北把文溪水引入濠中,作為護城河。從此,廣州就有了一條東濠涌。
明代初尚未筑外城,東濠只是從小北至清水濠,與玉帶河連通。后來筑了外城,也只是到萬福路即止。據了解,當時東濠涌水運發達,鄉民們會通過水路,把魚、蔬菜、水果等食材,運到城門附近售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個市集,它也成為了廣州重要的交通航道及城內的主要排水渠道。
當時大沙頭還沒有完全形成陸地,著名的羊城三石(海印、海珠、浮丘)之一的海印石,就位于東濠涌下游東側。根據《廣東通志》描述,海印石“兀立風濤之顛,自成一島”。明萬歷年間,石上有海印閣,清嘉慶時改建為京觀樓。
如今西濠、南濠已經蹤跡難尋,但東濠涌全流域經過先后兩期的綜合治理,目前已實現全流域水體循環和生態恢復,水質明顯提升,非汛期普遍達到Ⅴ類水標準,部分斷面水質甚至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紅尾水鴝也前來東濠涌棲息。
如在東濠涌邊散步,可見鳥語花香、如詩如畫,帶狀公園、疊水瀑布、親水平臺、濱水步道、觀景長廊等沿涌分布,大家有空不妨沿著東濠涌綠游線路,穿越千年,感受廣州歷史。(部分資料參考葉曙明《廣州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