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以“文沁閣”命名,筑建于青山綠水之間。由何鏡堂院士領銜的設計團隊將對“沁”字的理解融入整體建筑的設計理念之中,從環境布局、建筑構造到館內細節,所見之處均彰顯對“沁”的詮釋和表達。
【資料圖】
以水為媒:將藍天綠意映襯于嶺南建筑之中
中國國家版本館“一總三分”,分別為中央總館文瀚閣和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廣州國家版本館面朝流溪河,背靠鳳凰山,建筑群以“中華典藏、嶺南山水、時代新韻、文明燈塔”為總體構思,整體布局依山就勢,層次遞進,傳承中華傳統禮軸形制,四周環繞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嶺南園林,打造傳世經典的中華文化殿堂形象。
站在主館七樓的觀光平臺上眺望,眼前的“大山大水”秀美風光一覽無余。為了讓“沁”字所代表的南粵特色和地域精神得以展現,設計團隊通過建筑采取了多種表達,借鑒嶺南園林手法,讓建筑人文的氣息與嶺南山水環境高度契合。
“我們所設計的作品,凡是重要建筑幾乎都離不開‘水’?!眹野姹攫^廣州分館總建筑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何鏡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水”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靈氣、有生命力。之所以在文沁閣的設計中大量運用這一元素,就是要通過水的獨特形態,將藍天綠意映襯進文沁閣建筑的環境中?!皬V東本來就是一個各方面文化能相互交融的地方,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和量度。而水利萬物而不爭,能把藍天綠意與建筑合為一體,展現出美好的一面。”
登頂回望,廣州版本館整體布局從橋到亭,從園到閣,整體設計基調皆融入青山綠水的意境之中,從中國傳統最深的文化沉淀,到充滿現代氣質的新體驗。
以光為介:展現“過去”和“未來”的時空對話
“沁”出新意、“沁”出綠意。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以“文沁閣”命名,設計團隊對“沁”字的理解和表達,除了體現在“水”元素的起承轉合之外,還有對光影構造的精雕細琢。
據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副總建筑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何鏡堂創作院副院長張振輝介紹,文沁閣“天光相沁”的建筑設計,首先體現在外墻的立體淺雕刻橫線條肌理,使建筑體量的“歷史掌紋”在一天陽光變化中產生光影的呼吸感;同時建筑深遠挑檐刻畫細長的開槽,把天光引下到涼庭冷巷的陰影中;建筑屋頂中部開有窄長的天窗,墻面多覆蓋石材百頁,使其不但能透光、能觀景、能遮陽,還能讓現代光暈流淌進整個傳統建筑之中。除檐部外,建筑內中庭和穹頂的分層設計也獨具匠心。
主館采用雙中庭設計,分開上下兩個層次。從負一層往上到五層,是一個巨石交錯形成的文明基石大廳;五、六、七層是一個自然光浸潤的開揚中庭。站在歷史的基石上展望未來,來一場“過去”和“未來”的時空對話,這是設計團隊想要打造的中庭概念。張振輝表示,借助文明基石巨構這樣一個構想,對標文明高地的理念。下中庭往上,是擁有通透天窗的上中庭。“下部的基石中庭,體現著深厚的歷史傳承積淀,而上部的開揚中庭則更加明亮,能夠一覽流溪河畔的秀美風光,預示現在和未來,由此構成一種對仗的時空關系?!?/p>
抬頭仰望,光線從穹頂沁入,透過中庭,一直照到文明的基底,這是一個非?;趾甑牡钐?。“希望大家通過中庭的設計感受到我們的用心,這道光是文明之光、自然之光,同時也是生態綠色之光?!?/p>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團隊對于“文沁閣”的理解和表達,不僅體現在大的建筑布局上。無論是在風雨廊的廊壁處、主館大門的扶手處、中庭地面大幅圖案的紋理處、上下中庭間的天窗處,還是場館內各層轉角和目所能及的細微之處,都能看到以印章效果呈現的“沁”和“文”字,以及“文沁”二字的合體。
“這是一種用藝術化方式來展現的抽象篆體印章圖案,這是一個恢宏的文化殿堂,但任何一個細節也都是重要的?!睆堈褫x說。
以典為據:匾額中“文沁閣”三字集自《九成宮醴泉銘》
在廣州國家版本館主館正門上方,懸掛著提有“文沁閣”館名的匾額。據了解,“文沁閣”三字集自歐陽詢被譽為“天下第一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得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毒懦蓪m醴泉銘》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莊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準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據介紹,作為新時代標志性文化傳世工程,廣州國家版本館對書法字體嚴加遴選,以“政治性、人文性、經典性、藝術性”作為入選原則。入選書法家既需要有杰出的書法造詣,也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歐陽詢最終從多位古今書法名家中脫穎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廣州國家版本館四大長設展覽之一的“千秋寫印華夏有章——中華版本概覽”展區里,就能欣賞到匾額上“文沁閣”字體的溯源版本——“唐《九成宮醴泉銘》拓片·唐貞觀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
保藏在廣州國家版本館“中華版本概覽”展區的這則碑文,記述的是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該展區內的珍貴典藏,以中華版本形態嬗遞之序,從版本源流、材質更新、技術進步等角度出發,既展示了中華版本的演變歷史,同時也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雪明、王維宣、黃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