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社會中的數字新聞業如何砥礪前行?
文/吳宏健、喬加寶、劉藝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社交平臺與新聞生產正在加速整合,如何探索與創新平臺社會里的新聞價值以及數字新聞業的發展之路,并在互聯網公共空間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將其作為掌控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舉措,是中國當下新聞業的重要使命所在。
已連續舉辦九年的“中國數字新聞業研究論壇”(原名“中國新聞業研究論壇”)于12月4日在廣州召開,論壇邀請了學界和業界代表,對中國新聞業面臨的新挑戰及當下和未來發展的新路徑進行對話和研討,并發布本年度《2022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與《2022中國網絡傳播年度創新報告》。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平臺社會與數字新聞業”,聚焦社交平臺與新聞生產加速整合之際,如何探索平臺社會的新聞價值以及數字新聞業的發展之路。
本次論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主旨演講、業界與學界圓桌對話、學術工作坊以及研究生論壇等多個環節。有來自業界的重量級嘉賓,例如新華社廣東分社的葉前常務副總編輯葉前、新浪微博COO/\新浪移動CEO王巍新浪COO王巍、羊城晚報副社長/副總編輯孫愛群副總編輯愛群、新京報“我們”視頻王愛軍總經理王愛軍,以及互聯網新媒體機構的鈦媒體創始人負責人趙何娟與數可視創始人黃志敏;來自學術界的大咖級嘉賓,例如包括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新聞學院院長隋巖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教授,中國傳媒大學的隋巖副學部長、清華大學的周慶安院長、暨南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范以錦院長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張志安教授、學術刊物《新聞記者》劉鵬主編,以及其他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各大高校新聞傳播學界的知名學者和;還有來自20多所高校的優秀青年學子。
《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自2014年起連續發布九年,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本年度的觀察報告包括本刊專訪、年度專題、年度觀察、年度調查、研究述評五個部分,收錄了互聯網平臺研究的代表性學者、荷蘭烏德勒支大學杰出教授何塞·范·迪克教授的專訪,以及有關“現代傳播體系建設中的重大事件主題報道”的中國新聞業總體趨勢分析,還有與多篇涉及當下數字新聞業發展的調查研究和相關的學術成果。
《2022中國網絡傳播年度創新報告》由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團隊合作完成,從內容創新、組織變革、技術采納、生態迭代等四大維度,記錄2022年中國網絡傳播創新案例,觀察中國網絡傳播發展總體環境和態勢。
本次論壇對當下中國數字新聞業的各種發展場景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與思考。來自媒體機構和互聯網平臺機構的業界嘉賓,重點討論了如何用社交媒體平臺講好中國故事、短視頻新聞生產的誤區、省級媒體從數字內容到數字文化產業的轉型范例,以及AI技術賦能社交媒體平臺的內容推薦與專業信息平臺的建構,同時反思新聞業與平臺及其互聯網技術之間的互動關系。
學術界嘉賓和研究生論壇則從全球數字技術環境下國際傳播敘事體系的重構、數字傳播中的社會關系、平臺社會中新聞業的發展變化、平臺企業與主流媒體的關系、平臺連接生態的公共性取向等多重維度呈現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并從組織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探討了數字新聞業研究的多種路徑。
學術界與業界嘉賓的交流碰撞出了熱烈的思想火花,將中國數字新聞業的發展與前景這一討論推向縱深。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互聯網平臺及其技術力量為數字新聞業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對主流媒體正確引導輿論、引領價值取向、協調社會關系和提升新聞輿論四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必須深刻認識到,數字新聞業目前面臨流量、算法等新技術和商業屬性對其新聞質量和公信力的挑戰,中國數字新聞業必將背負著新時代的社會使命砥礪前行。
本次論壇由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山大學城市治理創新研究基地主辦,中山大學未來媒體研究院協辦。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