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廣東的根本出路。”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會上向全省吹響了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肩負省會擔當,廣州在全省發展大局中沖在最前,發布《關于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措施》(又稱“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開創發展新局面。廣州的行動力,是廣東全省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的一個縮影。開局決定走向,起跑關乎全程。2023年,奧一網、南方民間智庫共同主辦的“搶跑爭先 拼經濟——廣東高質量發展基層大調研”活動已啟動。大調研將圍繞中心議題,發掘一批服務企業的實踐經驗,展示一批高質量發展的案例,推出一批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報道,形成一批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成果。
企業興則廣州興,企業強則廣州強。截至2022年12月末,廣州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315.55萬戶。面對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提振市場主體的信心與士氣勢在必行。“38條”從服務市場主體、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產業提質增效三個維度,提出9方面38項具體政策措施。聚焦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通過“加、減、乘、除”多種方式支持市場主體發展。
“38條”之“+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促消費、促投資
鼓勵民間投資通過綜合開發模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加法”旨在從供需兩端各發力,從加大提振消費力度、加大促投資力度和加大“五外聯動”力度三個方面,為企業提供發展契機,拓展市場空間。
“38條”明確要加大提振消費力度,從加大促消費活動頻次和力度、促進汽車消費等方面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
汽車是廣州2022年消費的主力。廣州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廣州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汽車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283.31億元,拉動全市社零總額增長0.5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類商品實現零售額376.29億元,同比增長79.8%,占全市汽車類商品消費比重接近三成。
“38條”中指出,廣州將出臺促進汽車消費專項政策,通過一攬子綜合措施進一步激發汽車消費活力。繼續實施新能源指標直接配置措施,其中2023年上半年額外增加3萬個節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并臨時放寬非本市戶籍人員申請節能車增量指標資格條件。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謝寶劍認為,“額外增加3萬個節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可謂“雙贏”模式。一方面,這將有利于推動支持汽車這一支柱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支持;另外,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廣州居民與外地的流動逐漸頻繁,因此在自駕出行方面有更為迫切的需求。從安全性、舒適性,還有體驗性等各方面的因素考量,居民對新能源汽車將有更為強烈的消費欲望。
重大項目建設是加快產業提質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抓手。“38條”提出加大促投資力度,爭取287個新開工項目9月底前全部開工,推進1722個“攻城拔寨”項目完成年度投資5261億元,爭取帶動固定資產投資超萬億元。“攻城拔寨”重點項目涉及機場、客運樞紐等重大基礎設施,以及增芯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重大制造業,更有城市更新改造。“38條”指出,可見,廣州正以重大關鍵項目為牽引,夯實發展后勁。
作為連接供給和需求的紐帶,投資一方面有助于擴大需求,另一方面能夠優化供給結構與供給質量。廣州將對“十四五”期間本市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項目,在省級對其新增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超過2%比例普惠性投資獎勵的基礎上,市級財政給予1:1配套扶持;制定加快技術改造投資項目建設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項目獎補額度。爭取全年工業投資超1800億元。
今年,“五外聯動”是廣東全省外貿發展的關鍵詞。“38條”提出加大“五外聯動”力度,從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等5方面,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外貿提質擴量方面,組織企業參加100場“粵貿全球”境外展會,走出國門拉訂單;引進外資方面,落實外資獎勵政策,對在廣州設立的外資新項目和增資項目,按獲得省財政利用外資項目獎勵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并鼓勵各區在市財政獎勵的基礎上另行安排獎勵。
“38條”之“-法”
減稅費,延期還本付息
為了讓廣州300多萬戶的市場主體能夠“輕裝上陣”,行穩致遠,廣州采取了減輕企業稅費、融資等多方面負擔的系列措施,為企業一一“減負”。
減稅降費是減企業之負、增民生之福、保發展之穩的關鍵舉措,能更好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有力地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38條”將“加大稅費優惠政策力度”放在首位,提出一系列為市場主體減負紓困的措施,包括抓緊落實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等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繼續按照50%幅度減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占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稅兩費”。
此外,為了降低企業、職工的負擔,還巧妙應用了“緩沖”的手段。如延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實施時間;延長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的補繳期限;延長住房公積金緩繳期限。
“要讓企業正常運作起來,首先就要減稅降費,讓它們在新的一年里能夠重新出發。”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在接受奧一新聞采訪時表示,去年企業的經濟狀況普遍不好,有的企業甚至都沒法開展經營活動,難以承擔稅負壓力。他認為,通過減稅降費,企業能夠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產運作、設備更新、技術研發等方面,從而更好地激發活力,以“細水長流”的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為了減輕小微企業貸款還本付息負擔,支持小微市場主體紓困發展,“38條”提出,對于暫時遇困的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借款人按市場化原則共同協商延期還本付息,延期貸款正常計息,免收罰息,還本付息日期原則上最長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
同時“38條”還提出,落實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政策,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讓利,應減盡減,盡量擴大政策受惠面,支持小微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充分發揮銀行機構小微貸款業務考核引導作用,鼓勵廣州地區銀行加大力度服務小微企業。
毛艷華表示,市場主體跟銀行金融機構是命運的共同體,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未能得以高質量發展的話,金融機構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銀行金融機構通過合理讓利的方式,用資金的‘活水’來推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38條”之“×法”
發放更多信用貸款 對重點產業發補貼
當前,市場主體發展經濟中常常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點。金融業如何發揮“活水”作用助力實體經濟,為經濟企穩向好貢獻金融力量?“38條”政策解讀中指出,“乘法”主要通過金融和科技政策支持,發揮資金和技術的“乘數效應”,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力度和加大產業提質增效推進力度,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38條”中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主要聚焦降低市場主體融資成本、提升貸款可獲得性。鼓勵受疫情影響大的餐飲、零售、文化旅游(含電影)、交通物流、養老服務、會展等行業主管部門主動與金融機構共享信息,運用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交易流水、經營用房租賃以及有關信用信息等數據,發放更多信用貸款;同時,落實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政策,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讓利,應減盡減,盡量擴大政策受惠面。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段淳林指出,這一金融政策的出臺十分及時。“廣州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中小企業的真正需求與狀況,推出的這個政策是十分貼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她指出,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小微企業能夠得以解困,增加了對政府提振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則要防止某些企業為了利益鉆政策的空子,確保貸款資金是投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當中。
促進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前提,在于市場主體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38條”強調了要加大產業提質增效推進力度,對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真金白銀”的實惠與支持。
對于工業與農業這類重點產業,實施穩產增產獎補政策,支持工業企業擴產增效;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38條”錨定汽車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出臺多個補貼政策。例如對取得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企業進行最高500萬元補助;對廣州安全評價檢測機構(GLP)、合同研究機構(CRO)、生物醫藥產業中試平臺等研發服務機構提供生物醫藥研發服務進行最高3000萬元補助;優化創新藥物臨床服務中心功能,提升“研發—臨床—中試—制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水平。
為支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措施指出,對首次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給予20萬元獎勵、重新認定通過的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1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認定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
“38條”之“÷法”
提供水電氣等費用補貼 1.5億元扶持獎勵新增外貿航線
在38項具體政策措施中,多次提及中小微企業與個體工商戶,針對其需求出臺了多條舉措,加大“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力度”,不僅內容具體,還劃定了詳細的職責分工。
受疫情沖擊和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影響,原材料高位震蕩、市場需求收縮。2022年以來,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用能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企業受到成本和市場兩頭擠壓,經營壓力和困難驟增。“38條”就此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區實施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水電氣等費用補貼政策。此外還將完善用水用氣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入推進供水價格改革,持續強化輸配環節價格監管,最大限度壓減供水供氣層級。
面對高峰用電的壓力,將做好電力運行監測預警,確保中長期電煤合同、天然氣供用氣合同資源落實,有序推動工商業用戶進入電力市場,推動村級工業集聚區供電環境綜合升級改造,確保迎峰度夏企業用電平穩有序。
經濟要發展,物流先暢通。強化物流保通保暢支撐能力,對實現經濟循環暢通和消費快速回升意義重大。為進一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38條”要求,對新開通定期國際、國內貨運航線首個運營年最高補貼4000萬元、500萬元,基地貨運航空公司落戶補貼標準為1000萬元,每家航空公司新注冊全貨機投放最高補貼1000萬元。安排資金1.5億元,繼續對新增外貿航線、外貿班輪箱量增長、進出口企業完成箱量等進行扶持獎勵。“38條”明確,具體政策的落實將由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市港務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38條”提出對皮卡車進城實施精細化管理,研究制定進一步放寬皮卡車進城限制的相關措施。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6月,廣東省首次在省級層面提出了放寬皮卡進城限制,目前,佛山、東莞、中山、清遠、汕頭等市已全面放開皮卡進城,深圳、惠州也在原有通行規定上做了適當放寬,廣東正有序推進皮卡進城。
拼經濟,拼的就是營商環境。“38條”還提出,開展營商環境6.0改革,推出一批含金量高、市場主體獲得感強的改革舉措,真正把優化營商環境融入抓項目、興產業、促招商全過程,并加快推動《廣州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立法,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從今年春節假期消費市場的活躍表現可以看出,國內生產、流通、消費恢復加快,市場的暖意更強、活力涌動,必將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如何激發廣州300多萬戶市場主體活力?“38條”給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從春天出發,向勝利進軍,期待廣州高質量發展美好明天。
采寫:南都·奧一新聞記者 林詩妍 管玉慧 盧若情
制圖:鄭柏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