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彥
近日,廣東省政府發布《廣東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六大重點任務,2025年年底前,完成不少于100個重點鄉鎮的1:10000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和不少于100處大型及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實施一批行業風險點綜合治理工程,建成立體化監測、標準化會商、一體化預警、網格化管理的“四化”監測預警體系,健全完善汛期地質災害防御工作機制,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再上新臺階。
【資料圖】
新增風險隱患及時納入“一張圖”
每年汛期動態更新
《方案》提出六大重點任務。在實施地質災害風險隱患調查評價工程方面,《方案》強調,實施不少于100個重點鄉鎮1:10000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科學評價風險等級,編制行政村“一圖一表”風險管控圖冊,明確風險管控措施和臨災轉移避險指引。開展珠三角地區地面沉降和巖溶地面塌陷調查,掌握區域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現狀及變化趨勢,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同時,每年汛前、汛中和汛后,由各行業部門實施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對發現的新增風險隱患及時建立臺賬,并將臺賬納入本地區地質災害風險隱患“一張圖”。
實施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監測預警工程方面,《方案》提出,統一規范省、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建立省、市、縣標準化預警會商室,完善三級聯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技術會商、響應等機制。構建“隱患(風險)點+風險區”雙控管理的網格化群測群防體系。完成不少于200處風險區控制性專業監測,初步建成“隱患(風險)點+風險區”的專業監測網絡。
加強防御“龍舟水”動員部署
河源、梅州隱患點多
實施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攻堅工程方面,《方案》提出,開展“百名專家聯千村(學校)”地質災害防治培訓行動,深入1000個行政村、學校開展“四講”(講危害、講識別、講監測、講避險)活動。
此外,加強防御“龍舟水”動員部署,三級以上預警區域根據實際可提升一級防御措施,技術支撐隊伍、搶險救援隊伍提前部署于重點防御區域,相關部門聯合成立指導組深入一線督導防御工作,預警響應期間地質災害危險區域群眾做到應轉盡轉,對風險高、險情緊迫、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的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按照應急工程處置程序及時排危除險。
實施地質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工程方面,《方案》建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研究建立省地質災害風險防控創新平臺,建設省級滑坡野外科學觀測站和地質災害模擬仿真試驗場。構建地質災害“隱患(風險)點+風險區”雙控信息化服務應用,有效支撐地質災害研判、輔助決策和協調聯動。
《方案》還提出,實施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綜合治理工程方面,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開展地質災害行業風險點綜合治理,建設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示范縣。實施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保障工程方面,加強法規制度建設,有效遏制新增風險隱患,構建風險隱患雙控管理體系。
隨《方案》公布的還有全省三年行動(2023-2025年)地質災害隱患點情況表。據統計,截至2022年,廣東省仍有168個威脅100人(含)以上隱患點,1541個威脅100人以下隱患點。其中,威脅100人(含)以上隱患點最多分布在河源市,共有54個;威脅100人以下隱患點最多分布在梅州市,共486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