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算了一筆賬,在借貸平臺先息后本全額貸出1年的利息為17%,如果拿這筆錢去買基金,超出17%的收益率等于是白賺。在社交媒體上,這種貸款買理財的例子并不少見。然而,他們卻忽視了無法按期還貸的風險。
根據銀保監(jiān)會印發(fā)《關于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jiān)督管理的通知》,“貸款不得用于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資。”某網絡借貸平臺的頁面上也明確指出:“切勿將借貸的資金用于購房、償還貸款、投資、理財等。”
“有一部分購買理財產品的年輕人,是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tài)入坑的。而現在很多平臺為了盈利,也在過度宣揚理財的重要性,對年輕人有誘導行為。”市民秦峰認為,許多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都與這種“理財焦慮”有關,甚至還落入了不法平臺的陷阱,“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40多歲的人了,貸款10萬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買了一款P2P產品,現在平臺跑路追討無門。”
秦峰表示,年輕人理財要有專業(yè)的知識基礎,相關部門、學校,應該對年輕人理財進行正向干預和引導,并且要對平臺進行嚴格監(jiān)管,“對于網絡上的‘理財導師’,也要進行甄別。”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6.67%受訪者認為,現在的理財平臺存在誘導或過度宣揚現象,62.04%受訪者認為應該對年輕人理財進行正向干預和引導。管清友也曾通過媒體建議,應當用95%的時間去學習,3%的時間去制定投資策略和配置策略,用2%的時間去交易。
投資理財不能盲目
知乎用戶 聽金社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它的最優(yōu)投資方式,“70后”開廠創(chuàng)業(yè),“80后”買房炒股,到了“90后”這一代,基金又成了投資風向。
投資理財的形式永遠在變,但有些內在邏輯卻是永恒的,那就是,只要是投資,就存在風險,收益越高風險必然也越高。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投資理財不能盲目,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畢竟我們的錢都來之不易。
這就要求我們在投資前多學習多思考,在投資的時候精挑細選權衡利弊,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偏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而不是用娛樂化的思維、無所謂的態(tài)度,最終被結結實實收割一波智商稅。
我們一定要明白,一旦某個東西成為風氣,背后肯定有人牟利,有人被收割。比如娛樂圈的“飯圈化”,背后是娛樂公司收割粉絲的腰包,還有風頭一時無兩的直播帶貨,不也是屢屢翻車嗎?同樣是在赤裸裸收割消費者。而這次的基金熱潮,必然會讓很多理財“小白”盲目入場。
要記住,盈虧的關鍵在于我們的認知,我們想投資理財,就得去學習,然后再行動,如果沒有一定的了解就敢入場,這不是勇氣,而是愚昧。
向往財富無可厚非
務必做好風險評估
網易號 華爾街報道
互聯網時代,投資理財方式和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傳統(tǒng)的銀行理財、券商理財產品,以支付寶、理財通為代表的線上理財平臺等選擇日益增多,方便快捷。只需在手機上下載相關APP,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需求進行投資,哪怕是1元也能買貨幣基金。
更多年輕人加入理財大軍是一種趨勢,同時他們臉上也寫滿了“著急掙錢”四個字,昔日的“佛系少年”也不得不為自己立下了種種小目標——我要賺大錢、改變命運。從此,最浪漫的事不再是詩與遠方,而是何時實現財務自由,躺在家里靠著“睡后收入”來生活。
不過,金融市場如同職場,現實往往會對他們教育一番。年輕人盲目進入,難免容易因無知而成為待割的韭菜——看別人賺得火熱,自己就按耐不住,于是一股腦涌入,今天買了明天就想著賺錢,心情跟著收益上下起伏,被套牢也就不稀奇了,甚至被稱為新一代“韭零后”。
每個人對財富都是向往的,年輕人想要通過理財創(chuàng)收的初衷亦無可厚非。只不過,他們只看到了投資帶來的高收益,卻忽略了高風險的存在。
有句話說得好,我們都只能賺到自己認知范圍內的錢。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投資者,賺到更多的錢,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財水平和認知,盡可能深入了解金融產品知識,做好風險評估。
同時,對市場必須要有清醒深刻的認識——沒有永遠上漲的市場,也沒有一直下跌的市場,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投資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能把本金丟了。
讓你的理財知識
配得上“暴富”的野心
曾經,“90后”身上貼著“大手大腳”的標簽。可這幾年,關于年輕人對待金錢態(tài)度轉變的聲音越來越多——先是學會了“節(jié)流”,消費降級“越來越摳”,為了拼團平臺的幾塊錢差價、100元返現不惜“得罪”整個朋友圈;又學會了“開源”,余額寶、小金庫的零碎收益已經不能滿足胃口,開始在基金、股票這些聽起來就“玩不起”的領域“梭哈”。
“梭哈”,本是賭博牌局游戲中的名詞,指的是將全部資產作為賭注,孤注一擲的行為。關于年輕人理財的段子里有這么一句很是扎心,“看見那個最高點了嗎,我在那里‘梭哈’的”。
急切地想要通過理財來增加收益,展現出年輕人對金錢的渴望。的確,第一批“90后”已是成家立業(yè)的年紀,房價居高不下、薪資入不敷出、存款捉襟見肘,讓他們不再對金錢佛系,甚至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此同時,他們掌握的理財知識或許又匹配不上“一夜暴富”的野心。而逐漸“飯圈化”的理財圈,一個又一個爆紅的基金經紀人,像救命稻草一樣出現在眼前,很難不令人心動。
可抓住的是稻草還是泡沫,誰都不能確定,終究要靠自己的積累和嘗試來判斷。希望在年輕人對理財充滿興趣的當下,能有更多官方下場,為他們系上一根安全繩。
(本版稿件采寫/本報記者 曹雅欣)
原標題:年輕人愛搞錢,是好還是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