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這口腔潰瘍上段時間剛好,今天又起了?”“我上兩天看新聞說有個口腔潰瘍一直沒好,去醫院一查竟然是口腔癌!”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受到口腔潰瘍的困擾。為什么有些人反反復復起潰瘍都沒事,有些人就起過一次口腔潰瘍,結果查出來是口腔癌?下面,一起來看看南京市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魯勇的權威解答。
口腔潰瘍和口腔癌別混淆
魯主任介紹,生活中最常見的口腔潰瘍又稱復發性阿弗他潰瘍,一般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具有“紅、黃、凹、痛”的特點,即潰瘍表面覆蓋黃色假膜、周圍有紅暈、中央凹陷、有明顯的灼痛感。潰瘍會周期性復發,約5天左右開始自行愈合,疼痛逐漸減輕,10—14天一般能完全愈合。常見的口腔潰瘍有:
特異性潰瘍:由特異性致病因素引起的口腔潰瘍。比如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結核性潰瘍等。
非特異性潰瘍:沒有特定病因的潰瘍,比如復發性阿弗他潰瘍。
創傷性潰瘍:由口內的殘根、殘冠、假牙、牙齒咬傷等因素引起的口腔潰瘍。
癌性潰瘍:可以由創傷性潰瘍轉變而來,也可以自發形成。
那,什么是口腔癌?口腔癌是指發生在舌、頰、牙齦、硬腭、口底等黏膜部位的惡性腫瘤。臨床上表現為:
浸潤型:發展較快,早期向深部與周圍組織生長,表面可僅稍隆起而粗糙不平。
外生型:多呈“菜花”樣,常合并感染、壞死。
潰瘍型:多發生于皮膚或黏膜淺部,形成中央凹陷、邊緣隆起的“火山口”樣潰瘍。
以潰瘍型最多見,一般多發生在老年人群中。口腔癌一般生長較快,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邊界不清楚,并伴有疼痛、麻木、張口受限等癥狀。口腔癌由于語言、咀嚼、吞咽活動等,常促使癌細胞早期出現淋巴結轉移和全身遠處轉移。
潰瘍持續時間較長,沒有周期性復發的特點,不會自行縮小并愈合,早期疼痛有可能不明顯,邊緣不規則,呈凹坑或者菜花樣,觸摸起來質地偏硬。其中舌癌較為常見,一般惡性程度高、發展快,會導致說話、吃飯困難,發展到晚期可能造成舌頭不能活動。此外,牙齦癌和頰黏膜癌也較多見,多為潰瘍型,可能會引起牙齒松動和疼痛、頰黏膜和皮膚破潰、張口困難等。因此,一般在同一位置持續2周以上的、大而深的潰瘍應引起警惕。
兩類潰瘍最易癌變,2周不愈要警惕
什么樣的口腔潰瘍易形成轉變為口腔癌?專家介紹,各型潰瘍都有可能轉變為口腔癌,但是最容易轉變為口腔癌的潰瘍還是創傷性潰瘍和癌性潰瘍。
其中,創傷性潰瘍:有創傷性因素,常見的有殘根、殘冠、不良修復體等。形成的潰瘍多深、淺不一,表面形態不規則,無周期性、復發性、自限性,常伴發疼痛。創傷因素去除后,潰瘍多可自愈。如創傷因素長期存在,創傷性潰瘍可轉變為口腔癌。
而癌性潰瘍與我們的想法不一樣的是,這種潰瘍常疼痛不明顯,因而容易被人忽視。癌性潰瘍多發生在舌體、口底、軟腭等部位,位置固定,長期不愈合,外表呈“菜花”樣,摸起來質地較硬。
此外,口腔癌常見的危險因素還有:
吸煙和飲酒,其中,吸煙和飲酒與口腔癌的發生密切相關,香煙中的尼古丁、煤焦油等成分均為致癌物質,酒精會溶解致癌物質,使它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刺激黏膜導致癌變。吸煙人群比不吸煙人群患口腔癌的風險高7—10倍;煙齡越長,每天吸煙數量越多,發生口腔癌的可能性就越大。
嚼檳榔:檳榔是一級致癌物,咀嚼檳榔是口腔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尤其是頰癌,有咀嚼檳榔習慣的人患頰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7倍,咀嚼時間越長、量越大,患口腔癌的風險就越高。
口腔衛生狀況差:不注意口腔衛生,會造成口腔內細菌大量增加,并且使口腔內細菌種類發生變化,使口腔癌的風險大大提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出現深而大、超過2周不愈合的口腔潰瘍時,要引起警惕,盡快到醫院就診,及時檢查、盡早治療。對于早期口腔癌,一般進行手術治療;中、晚期口腔癌的病例,則采取綜合治療方案,常見的為手術+放療+化療的三聯方案。
當然了,癌癥早已不是絕癥,經過醫療人員的不懈努力,生存率已經得到很大提高。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口腔癌的總體5年生存率為65%,早期患者為84%。南京市口腔醫院通過對治療的患者進行統計,口腔癌的總體5年生存率為65.5%,與國外先進水平基本一致。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更佳。
專家提醒,預防口腔癌要做到以下幾點: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不咀嚼檳榔,不吃粗糙、過硬、過燙的食物,均衡營養,規律飲食。
保持健康的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早、晚刷牙,定期到醫院洗牙,及時處理殘根、殘冠,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普通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如果發作次數少,疼痛不劇烈,可以不用特殊治療,保持心理健康,避免焦慮情緒。如果發現潰瘍深大、長時間不愈合,尤其是早期沒有灼痛等潰瘍,或者發現口腔內有白色、紅色斑片、腫塊等,一定要提高警惕,盡早到醫院就醫,進行檢查和規范治療。
規律作息,加強鍛煉,增強免疫力,避免長期的精神緊張和焦慮。
(通訊員 李魏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戚在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