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胡鑫宇事件,塵埃落定了。
官方開新聞發布會,確定一切結果:胡鑫宇是自縊身亡。
100多天,全網人民的牽絆與熱議,每個人的心都被胡鑫宇的事情揪著。
有疑問,有疑惑,有猜測,有各種結論。
但最終胡鑫宇自縊的結果出來后,大家的情緒變成了無奈,不理解。
這么年輕的男孩子,為什么說想不開就想不開?
通過胡鑫宇事件,我們不得不反思一個問題:
青少年出現“心理抑郁”時,家長們一定不要忽視。
熱搜中,官方透露了胡鑫宇錄音筆中的內容。
表明:
胡鑫宇在錄音筆里面,明確地表達了自己想要自殺的意愿。
-01
是什么原因,導致胡鑫宇走向“自縊”這一步?
第一:性格分析
根據官方給出的信息來分析。
胡鑫宇的性格比較內向,沉默,孤獨。
與人相處時,特別在意外界的看法,在意他人的評價與關注;
不僅如此,他還很少跟外界溝通交流,很少跟別人吐露內心想法。
更多時候,他都是將自己心中的情緒記錄在日記里,或者表達在錄音筆里面。
長久的負面情緒累積,讓他心中積怨越來越深,并且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變大,讓他缺少發泄情緒的途徑。
種種心理原因累積,就像一個被填滿的瓶子,最后炸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當一個人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的消極的情緒時,他就在朝著抑郁癥的方向發展。
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只會釀成更嚴重的后果。
第二:壓力,環境,讓胡鑫宇越來越壓抑
胡鑫宇自己在日記和錄音中到這些信息:
1、注意力很難集中,學習困難,記憶力減退;在平時的考試中,多個課程的成績墊底。
2、內心經常產生愧疚,自責,絕望無助的感覺;自己一個人躺在床上經常發呆,有時候一節課都在“開小差”。
3、新環境很難適應,無法處理學習與生活,沒有及時調整自身情緒的能力。
4、沒有能力去經營社交關系,內心的情緒無處宣泄,無人傾聽,不被理解。
這種“被忽視,被忽略”的孤獨感,不僅源于社交,更源于家庭。
或許:
胡鑫宇也跟父母有過溝通,但卻不被理解,不被重視內心想法;
或許他也試著跟周圍的同學分享情緒,卻發現沒有人理解自己。
種種矛盾與挫敗感積累,讓他最終走向輕聲。
在錄音筆中,胡鑫宇就有過“跳樓”的傾向和想法。
-02
青少年抑郁,有哪些表現?
其實,有很多父母根本就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跟孩子相處,而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出現了叛逆現象。
當兩代人之間的思維和觀念產生分歧,就必定容易產生矛盾。
那么孩子有抑郁傾向時,表現有哪些?
第一:生活習慣,作息產生了變化
最明顯的變化首先是生理現象。
比如:
你發現孩子最近睡眠很差,常常失眠;
孩子的食欲不振,對什么食物都沒有興趣,哪怕是他曾經很愛吃的;
生活作息顛倒,生活習慣也產生了很大的不同。
第二:情緒有明顯變化
最明顯的有:
情緒出現了反常。
比如說:孩子之前性格外向,自信,如今卻變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歡。
孩子之前性格內向,不怎么說話,情緒穩定,如今卻變得情緒暴躁,容易生氣。
你能感受到孩子的焦慮,無助,甚至是擰巴。
一會兒多愁善感,一會兒歇斯底里。
第三:學習出現明顯波動
當你察覺到孩子的成績,忽然有較大的“落差”。
之前在班級前幾名,卻在很短時間內變成了中下游;
之前很喜歡學習,如今卻變得厭學,討厭去學校;
之前能讀書,能認真做功課,如今卻對功課產生了明顯的抗拒行為。
常常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
第四:社交以及表達能力出現問題
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總是把內心想法藏起來;
在課堂上不舉手回答問題,不跟老師和同學溝通交流;
回到家把自己藏在屋子里,不跟父母溝通,有寫日記的習慣。
社交沉默,情緒敏感,孤獨孤僻。
-03
青少年抑郁,跟哪些因素有關?
第一:家庭因素
離異家庭,父母關系不和睦的家庭,家庭關系比較復雜的環境,這些都容易導致孩子抑郁。
我愛人當老師。
她有一個學生,父母離異多年,爸爸在外地打工,媽媽改嫁。
而她始終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多次表現出輕生,自殘的行為。
后來在學校的幫助下,并且與她爸媽多次溝通,才讓這個女孩子的心理問題有了改善。
原生家庭的不幸,是導致孩子抑郁的首要原因。
父母爭吵,父母離婚,家庭氛圍感糟糕;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多”,管束太嚴格;
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父母總是給孩子太多的關注與期待,常常將自己的意志凌駕于孩子的想法之上,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
這些,都是導致孩子抑郁的原因。
第二:環境與社交
一般來說,當孩子換了新的學習或居住環境,也容易導致內心敏感的孩子情緒不適應。
比如:小學升入初中,初中到了高中,換了新的環境學習,周圍的同學也換了一批。
當孩子無法適應周圍的環境,無法與新同學建立好的社交關系,也容易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
變得沉默,不愿意表達,所有的委屈都自己藏著,回家也不跟父母傾訴。
久而久之,小的負面情緒越攢越多,最后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當然,校園暴力也同樣是導致孩子抑郁的原因。
第三:學習壓力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軸”。
明明很努力了,可還是學不會;
明明付出很多,可成績依舊不怎么好;
還有一些是之前成績很好,但升學后成績一落千丈。
落差感與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就會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的心態。
-04
察覺到孩子抑郁,父母該如何干預?
我給大家一些我個人的建議,如果孩子抑郁傾向明顯,建議去咨詢專業的醫生。
第一:傾聽,理解,建立“放松”的親子關系
與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起來,成績重要嗎?
與孩子的健全人格比起來,成績重要嗎?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更愿意讓孩子先有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至于學習,那是他自己的造化。
有些孩子,稍微努力就能成功;
也有一些孩子,即使很努力,依舊達不到更好的成績。
所以我們何必互相勉強呢?
父母勉強孩子,孩子很生氣,會破壞彼此關系。
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
傾聽孩子的想法,無論他說什么,你都先傾聽;
理解孩子的內心,理解他的情緒,尊重他的決定;
在尊重之余,給出你作為長輩的意見,然后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
無論最后是好的還是壞的,都讓孩子去承擔。
只有放松的,愉悅的關系,才是好的親子關系。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
孩子面對你變得沉默,不跟你分享,那你就應該考慮哪個環節出問題了。
第二:榜樣,贊美,眼界
榜樣,是父母成為孩子好的榜樣。
比如說:
父母認真,負責,善良,正直,勤奮,這些特質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越小,模仿行為越強,越容易被父母的言語行為影響。
贊美,讓孩子更自信,感覺自己被在乎。
心理學表明,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來自外界的贊美,欣賞和認可。
尤其是親密關系里,更是如此。
無論如何,都不要輕易嘲諷,貶低,指責你的孩子;
用贊美,欣賞,建議來代替。
父母可以指點孩子,但不要指指點點;
可以給孩子建議,但不要總是講大道理。
眼界,就是帶孩子看更大的世界。
這個世界很大,大到我們需要用腳去丈量;
眼前的山很高,只有我們親自攀登時才能感受到。
孩子的眼界,一方面源于父母,另一方面源于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父母們能夠帶著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爬山,去看海;
去距離太陽和星星最近的地方,去祖國的東西南北方向,去走進孩子的內心。
幫助孩子讀書,幫助孩子篩選。
這些,才是合格的父母應該做的。
永遠都不要將你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永遠不要讓你的心愿,成為孩子的心愿。
父母只是孩子的幫手,而不是孩子的“掌控人”。
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和道路。
今日話題:
你覺得,青少年抑郁問題嚴重嗎?
你在教育孩子時,有哪些困惑?
你如何看待胡鑫宇自縊?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胡鑫宇事件塵埃落定孩子有這些抑郁表現 家長一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