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每日動態!累計封存超150萬噸 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投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民網北京6月1日電 (記者杜燕飛)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今日,在距離深圳西南約200公里的恩平15-1平臺上,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加壓至氣液混合的超臨界狀態,通過一口二氧化碳回注井,以初期每小時約9噸的速度回注至距平臺3公里、海底地層800多米的咸水層中,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正式投用。

            “該項目的成功投用,標志著我國已擁有海上二氧化碳捕集、處理、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技術和裝備體系,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據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鄧常紅介紹,二氧化碳回注的地層具有“穹頂”式的地質構造,該地質構造類似一個倒扣在地底下的“巨碗”,具有自然封閉性,能實現二氧化碳長期穩定封存。該項目預計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累計將超過15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

            記者了解到,恩平15-1平臺是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平臺,作業水深約80米,所在油田群高峰日產原油超過7000噸。恩平15-1油田伴生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5%,若按常規模式開發,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僅對海上平臺設施和海底管線造成腐蝕,還將增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

            為此,中國海油在恩平15-1油田實施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開展地質油藏、鉆完井、工程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我們創新應用7項國內首創技術,自主研發制造出我國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裝置,自主設計實施了我國首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實現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中國海油恩平油田總經理萬年輝說。

            記者梳理,我國海域沉積盆地分布廣、地層厚度大、圈閉多,具備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質條件。今年1月,自然資源部首次發布海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預測封存量達2.58萬億噸。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的成功投用,奠定了未來‘岸碳入海’的技術支撐和現實條件,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也為沿海高排放企業開辟降碳環保新路徑。”中國海油集團副總經理周心懷表示,目前,中國海油已經在廣東惠州啟動我國首個千萬噸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集群項目,未來將捕集大亞灣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管道、船舶等方式輸送到海上進行封存。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