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沒有集裝箱,世界將會怎樣”這一問題,有專家曾給出回答:集裝箱改變了航運的規律,也改變了全球的貿易流通。如果沒有集裝箱,那么全球化或許會來得晚一些。
今天,我們身邊的商品可以來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在超市或商場,不僅可以看到印度的堅果、埃塞俄比亞的咖啡,還有德國的啤酒、法國的芝士等,只要叫得出名字的商品幾乎都能找到。
每時每刻,數以億計的貨物在全球范圍內運輸,我們稱之為“全球化”。但你知道嗎,除了海路、鐵路、公路運輸這些重要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支持外,全球化還有一個重要“推手”——集裝箱。就是這普遍為8英尺(2.44米)寬、8.6英尺(2.6米)高、40英尺(12.19米)長或20英尺(6.09米)長的板箱,使貨物在全世界范圍內快速、低成本流通成為可能。
(相關資料圖)
集裝箱對全球貿易有多重要?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
據統計,新冠疫情期間,特別是2020年三季度開始,集裝箱空箱供應出現全球性短缺,各大航運公司艙位均呈現不足態勢,中歐航線訂艙要提前兩周左右,中美航線更是出現了艙位售罄的緊張局面。空箱供應和運力不足直接導致集裝箱費用快速上漲,中國運往俄羅斯的集裝箱價格從常規的2000美元至3000美元,一路上漲至18000美元,暴漲了5倍至8倍。
至2021年,北美洲和歐洲的部分港口愈發擁堵,船到港后無法卸箱,導致集裝箱無法周轉。此外,部分國際港口的實際吞吐能力不能處理過多集裝箱,導致很多集裝箱滯留在港口,造成集裝箱要么是在海上“漂”著,要么就是在港口“堆”著的局面,集裝箱市場陷入“一箱難求”的困境,全球貿易也一度面臨癱瘓。
如今,隨著疫情的緩解和全球經濟逐漸回暖,集裝箱國際運輸市場最混亂的日子已經過去,如今集裝箱行業回歸平穩期,全球貿易也呈復蘇態勢。
一個個箱子牽動的是世界貿易,那集裝箱究竟是何時出現,何時被成熟應用,又是何時變得如此重要的?
資料記載,集裝箱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1795年,英國已經開始利用木質箱體運送煤炭,并由四輪馬車轉至船上,這也許就是集裝箱運輸的雛形。1801年,英國詹姆斯·安德森博士率先提出將貨物裝進集裝箱運輸的設想。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近代工業文明對原材料及商品的運輸需求遠超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改良運輸工具的需求開始迫切起來。
鐵路的出現與發展,為集裝箱真正應用提供了契機。1804年,英國工程師理查·特里維西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史蒂芬遜父子則成功推動了鐵路實用化和商業化的進程。自此,鐵路作為一種新興的運輸方式逐漸成為大規模陸路運輸的主體。1845年,英國鐵路曾使用載貨車廂互相交換的方式,其本質是將車廂視為集裝箱,使集裝箱運輸的設想得到初步應用。1853年,美國鐵路企業開始進行集裝箱運輸,但由于各部門使用的箱子型號不同,未能大范圍推廣。1928年,歐洲各大鐵路公司簽訂集裝箱運輸和交換協議,開始大規模實行集裝箱鐵路運輸,集裝箱作為一種運輸工具逐步推廣開來。
1933年,國際商會(ICC)在巴黎成立國際集裝箱局(B.I.C),以促進國際“多式聯運”(多種運輸工具復合聯運)的發展與實踐。
盡管如此,集裝箱的潛在價值仍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直到一個名叫馬爾科姆·麥克萊恩的人出現。
1913年,麥克萊恩出生在北卡羅萊納州東南部的小鎮麥克斯頓。1934年,他發現了運輸業的商機,成立了一家卡車運輸公司。經過近20年的悉心經營,到1954年,麥克萊恩的卡車運輸公司已成為全美最大卡車運輸企業之一。
麥克萊恩成功的關鍵在于不斷優化運輸方式,使運輸價格變得更低,更有市場競爭力。1953年,囿于日益擁堵的高速公路交通狀況與近海航運公司的競爭壓力,麥克萊恩開始考慮新的運輸方案。原本的方案是先將掛車裝上貨輪,沿海岸運送至目的地附近的港口后,再由卡車送達最終目的地,這樣做不僅裝卸作業效率更高,而且運價水平更低,還可以避開擁堵的公路交通。但很快,他便發現這種方案無法充分利用貨船上的空間,于是,新方案決定,僅裝載集裝箱,不搭載掛車底盤。
至此,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集裝箱運輸出現了。
1956年4月26日,載有58只集裝箱的“理想X號”貨船從紐瓦克港起航,駛向得克薩斯州的休斯頓港,世界海運由此進入了集裝箱運輸時代。經事后測算,“理想X號”的裝船成本僅為每噸15.8美分,而當時普遍采用的人工裝船成本為每噸5.83美元,后者是前者的36倍。麥克萊恩用事實證明了集裝箱的經濟優勢。
麥克萊恩后來也被世人譽為“現代集裝箱運輸之父”,這不僅因為他促使現代集裝箱運輸成為現實,更重要的是他對集裝箱運輸模式的系統革新。
盡管優勢明顯,但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首先,模式切換的成本代價。為了適應新的貨物處理方法,港口、貨輪、裝卸設備、倉儲設施,相關運輸方式及人員都需要做出改變,大量細節性問題需要解決。例如,集裝箱在貨船上如何固定和擺放才能適應海運環境、集裝箱要造多大才易于裝卸并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間、港口的起重機是否能吊起大型貨柜等等。
其次,運輸行業管理限制。20世紀初,美國運輸管理政策更關注市場的穩定,因此在市場資格準入、運輸費率等方面采取了嚴格管制。這種做法不僅抑制了市場活力,更阻礙了以集裝箱為代表的多式聯運新模式的發展。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麥克萊恩在開展集裝箱運輸實驗的初期,為了獲得進入航運市場的資格,不得不賣掉原有的卡車公司,因為當時的行業管理部門不支持卡車公司擁有輪船。
再次,碼頭工人和工會的抵制。高效率的集裝箱運輸所帶來的必然是高度自動化,這顯然對港口原有的勞動密集型作業模式產生了沖擊,引起大量擔心失業的碼頭工人的反對。
此外,集裝箱標準化也是繞不過去的問題。集裝箱標準化是最大限度降低貨物運輸總成本的內在要求,但不同企業、不同運輸方式、不同國家及地區對集裝箱規格的需求各不相同。寬度、高度、長度、重量、結構等事項都經過了反復的討論。
經過不斷探索和發展,1961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了標準集裝箱尺寸,即20英尺和40英尺。這種標準尺寸的集裝箱可以在不同的運輸模式中使用,如船運、火車運輸和卡車運輸。1961年4月,美國通過投票率先確定了國內的集裝箱標準。1964年,這一標準方案被ISO正式采納。真正意義的國際集裝箱航運終于成為現實。
集裝箱運輸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集裝箱廣泛應用之前,貨物的遠距離運輸代價十分高昂,隨著集裝箱運輸的推廣和應用,貨運成本直線下降。商品、技術、人員、服務等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加快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
如今,集裝箱運輸已遍及全球,發達國家間雜貨運輸的集裝箱化程度已達80%以上。2022年,由中國制造的全球最大集裝箱船簽字交付,可一次裝載多達24000個標準集裝箱,大約是麥克萊恩最開始試驗的400倍,幾乎達到重要貿易線路航行能力的極限。這艘箱船不僅帶貨能力超強,而且節能低碳性能也十分突出,與傳統燃油的23000TEU集裝箱船相比,不僅裝箱量更大,而且航行期間可減少約38噸/天的二氧化碳排放。
對于“沒有集裝箱,世界將會怎樣”這一問題,有專家曾給出回答:集裝箱改變了航運的規律,也改變了全球的貿易流通。如果沒有集裝箱,那么全球化或許會來得晚一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