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糧食要豐產 品種選育與栽培耕作是關鍵

            收割機在滾滾麥浪中來回穿梭,進入7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一派繁忙景象。

            “我縣15.5萬畝春小麥已經進入完熟期,田間長勢較好,7月7日開始大面積收割。若沒有大的氣候變故,預計單產持平略增,總產超過去年。”平羅縣委書記宋世文說。

            平羅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春小麥種植面積最大的縣。今年夏糧喜獲豐收,除了得益于選育優良新品種,先進的栽培耕作方式也是重要因素。這是寧夏小麥增產背后的另一個“密碼”。

            受去年秋汛影響,夏糧生產形勢嚴峻。作為我國北方春小麥主要供種基地的寧夏,通過合理輪作、水改旱等措施,努力提高春小麥單產水平。

            以春補夏、以豐補歉。

            有了科技加持,塞上江南處處展現出豐收圖景。

            “三到位”實現藏糧于技

            “從2016年開始,我們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河北衡水小麥勻播機械在寧夏示范推廣,經過不斷創新,今年基本成功了。”7月5日,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塔灣村,正在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測產的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沈強云滿是欣慰。

            2022年,寧夏計劃播種小麥120萬畝,較上年增長20%。其中,春小麥播種面積不少于68萬畝,2月下旬全區由北向南陸續開播。

            很多人都對春播時節奔波在塔灣村試驗田里的小麥勻播機記憶猶新。

            平地,起壟,播種,覆土,施肥……全部在一臺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農機上完成。與傳統條播方式不同,機械駛過之處,排排播幅筆直,麥田在田間分布均勻,播種深度可以調節,基本保持在3厘米左右。

            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優化,擴大種植面積有限,科技支撐成為促進寧夏優質糧食產業發展的根本,人們將夏糧豐收寄希望于“藏糧于技”。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及時召開全區春播生產現場會,組織糧食生產工作督導組和專家技術服務組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加大“寧春4號”“寧春50號”等優質小麥品種及“糧+菜”“糧+飼”“糧+油”“糧+豆”等一年兩熟技術模式推廣,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等技術指導,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確保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要模式“三到位”。

            根據小麥全產業鏈生產特點,寧夏農科院專家提出了重點要抓的耕播一體化勻播、雜草綠色防除等10大關鍵技術和麥后復種油葵、燕麥、青貯玉米等10大種植模式,還創新性開展了“優質春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示范展示。

            沈強云對這些技術和模式十分肯定:“都來源于2021年重大技術示范和關鍵技術研究,我們一邊用一邊完善,效果很明顯。”

            他引以為榮的小麥勻播技術,每畝田成穗比常規條播增加5—8萬穗,而且抗逆性較好,近年來農戶反映基本沒有倒伏現象,“它還抗早衰,千粒重能達到52克,為高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集成化推廣好技術

            于寧夏小麥生產而言,由粗放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意義深遠。

            好技術有了,如何讓它作用最大化,成為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必答題”。

            針對全區小麥生產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低、產量提升難、經濟效益差、播種面積下降等問題,在寧夏科技廳立項支持下,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大學、寧夏農墾局農林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單位歷時3年,研發提出以小麥耕播一體精量勻播、滴灌帶淺埋土及水肥精準管理為主的小麥節水增效技術集成模式。

            “項目組在探明小麥勻播滴灌技術增產機理的基礎上,研發提出小麥滴灌帶布設及水肥精準運籌技術,破解了小麥不適宜滴灌的傳統,實現

            了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的正向循環。”寧夏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徐小濤指出。

            試制的小麥滴灌帶淺埋土鋪設機,埋土2厘米左右,實現了機械化;確定滴灌帶鋪設60—80厘米間距等關鍵參數,實現了規范化;優化提出滴灌灌溉制度,確定了灌水次數、灌水定額和灌溉定額,較漫灌節水35.9%—40.6%,生產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探明勻播小麥不同生育期氮磷鉀養分吸收特征,提出精準施肥技術,較常規漫灌畝節約肥料成本13%,實現了小麥生產水肥一體化精準管理……

            系列成果令人欣喜,寧夏春小麥最高畝產從600公斤左右提高至目前的710.5公斤,創造西北春小麥高產紀錄。

            與此同時,項目在利通區、靈武市、永寧縣、青銅峽市、平羅縣等地應用推廣,建立核心示范區2.1萬畝,示范推廣6.82萬畝,節肥省肥,增產效果顯著。

            “我們通過推廣集成技術,最高產量每年都有突破。而且這項技術增產的覆蓋面相對較廣,平羅等示范縣都有畝產高產紀錄,希望今年能夠再上臺階。”沈強云憧憬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據小麥種植重點縣市調查顯示,今年全區小麥預測平均畝產224.2公斤,其中春小麥平均畝產280.8公斤、冬小麥127.2公斤;預測小麥總產26.9萬噸,較上年增長7.9萬噸,增幅41.6%。

            科技支撐產量“十五連增”

            糧食要豐產,品種選育與栽培耕作是兩翼。

            自2013年組織實施自治區特色優勢農業育種專項以來,寧夏開展了歷史上涉及產業最多、參與科技人員最多、投入經費最多的政產學研用種業協同創新工作,先后審定春小麥新品種10個,實現小麥第6次更新換代,為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培育的“寧春55號”“寧3015”和“寧春58號”多次創造寧夏春小麥高產紀錄。

            在科技的支撐下,寧夏春小麥近些年在西北地區優勢明顯。新品種以產量高、品質優、適應性廣等特點,深受周邊食品加工企業歡迎。同時,其早熟特性滿足收獲后復種糜子、油葵、青貯玉米、燕麥、蔬菜等作物種植,后茬每畝增加經濟收入500—1200元,為西北春麥區麥后復種提供了早熟品種和種植模式。

            在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陳東升看來,品種是前提,品質是關鍵,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十三五”以來,該所耕作栽培學科依托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五個銀川試驗站持續培優,在全產業鏈關鍵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為自治區糧食產量“十五連增”提供了技術支撐。然而產業發展也出現了突出問題,面臨著提升質量、降低成本和保護環境等諸多挑戰。

            “作物栽培耕作方面,品種選育為栽培研究提供了品種選擇,我們急需開展春小麥及間復種配套技術研究,在土壤耕作、耕地肥力提升、農藝節水、化肥農藥減施、秸稈還田利用、生態保護、農機農藝融合、作物栽培信息化、智慧農業等領域大力加強。”陳東升說。

            下一步,該所將圍繞自治區優勢糧食產業,與區內外相關院校合作開展小麥勻播及小麥間復種高效種植模式研究,著力打造以遙感監測、作物栽培模型為基礎的作物布局、產量預測及資源優化的宏觀研究和新機械、新技術、新模式集成的創新研究與示范。

            平羅縣姚伏鎮小店子村,小麥收獲后,農民正在及時整地施肥和封閉除草,以便進行后茬作物的種植。“還是科學種田好,以后就聽專家的!”村民談宏勤喜不自勝。

            (記者王迎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栽培耕作方式 藏糧于技 科技賦能 增產增收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