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某殼的數據,成都的二手房掛牌量此刻達到了231565套。
成都二手房掛牌量
【資料圖】
是的,諸位沒有看錯,已經突破了23萬套的大關。
同樣作為中國超大城市的其余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州、天津,其二手房掛牌量依次是12萬套、18萬套、3.7萬套、22萬套、13萬套、17萬套。
雖然這幾個月,成都的成交量全國領先,但這掛牌量,也是全國領先的。
這個掛牌量確實嚇人,即便成都擁有超過2100萬的常住人口,即便前五個月成都成交了超過10萬套二手房,即便成都如今每個月依舊會保持兩萬套以上的二手房成交。
但是細分來看,這個數據又不是太那么嚇人:
房齡在20年內的,這些掛牌房源只有14萬套;房齡在10年內的,這些掛牌房源只有6萬套;房齡5年內的掛牌房源只有9600多套。
五年內房源掛牌量
這個細分的數據,實際上顯示出了很多問題,也解釋了很多現象:
1 大量業主在拋售老房子,成都整體掛牌均價在微降
2 次新房依舊不太好買,這種房子成交價并沒有降
3 成都的改善新盤為什么那么緊俏
4 成都的房子,不太好賣,同時也不太好買
5 剛需正在煎熬,想改善換房的也在煎熬當中
通俗總結就是,成都一大堆老破的房子,正在拋售當中,即便是略微降價,也不太好賣;而同時一堆想撿漏的剛需,盯著次新房想等降價,也基本是不太好買。
這種焦灼煎熬的局面,如果沒有新一輪的政策到來,或許會持續的比較久。
但即便新一輪的政策到來,這種煎熬的局面,也不會快速破局。這不僅僅是因為政策,更多是基于購房者的心態。
很多剛需,是帶著置換思維購房的,而大多數改善,是帶著雙核思維買房的。這個雙核一是地段核心,二是產品力核心。
根據目前成都成交的二手房總價以及面積劃分,基本上主力都是真正需要房屋居住需求的剛需,而平均每個月破兩萬套的成交,真切反映了成都剛需的基數巨大。
同時,基本上每一套剛需房的成交,背后往往誕生的是一個改善換房的潛在購房者。
成都樓市,已經正在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狀態,沒有投資客的炒作之后,所有一切的都是基于真實需求,而不同購房者之間的需求彼此關聯,上下銜接,實在是難以單獨拎出來各自遵守各自的原則和邏輯。
而這種局面的破局,不在于新一輪的樓市調控政策,更多的是在于購房邏輯的重新樹立!
直白的意思就是,根據主要需求點,拋卻次要需求點,先滿足當下的主要需求,次要需求暫時先不考慮。
總結來說,投住分離,就是當下最大的購房邏輯!
有很多需要改變的思維點,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被過往十年樓市的如火如荼帶入常規性的思維慣勢——房子金融屬性比較強,是一定會增值的。
在一定時間內,未來的房子不一定升值,很多大概率還要貶值。而這點的區分點就是地段的好壞,目前的主城不起眼的老破小,在一定時限后,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投住分離,就是在占據一定地段的前提下,不必太過看重短期的增值保值性,而更加側重當下的實際需求!
投住分離
通俗來說,就是在考慮到一定地段為基礎的前提下,不要太過注重房齡所代表的升值階段。剛需該更加注重居家生活工作的便利性以及性價比;而改善更應該追求品質或者產品力或者面積等實際居家需求;想跑贏通脹的保值本金的,應該把時間拉長,更加注重租售比以及流動性,而不應該最追求具備高風險的高回報。
詳細解釋就是,剛需買房,側重交通便利、生活工作便利,只要在主城這個大范圍內,不要太過去追求房齡新以及品質高。
成都2.5環那些地鐵口,小區環境也還行,配套又成熟的老房子,均價一萬多點,是非常值得下手的。你現在看不起它的低小下,時間一拉長,這些位置十年八年后,很可能成就你拆一代的身份。
對于改善而言,產品力或者品質是核心,房齡的新舊,跟這兩點沒有太大的關系。雖然現在新房產品力不錯,但是很多二手房依舊產品力不錯,并且是得到了時間檢驗的。
在滿足你實際的需求,如同品質、學區、產品力等等,那么就不用去太過追捧新房,這個雖然從時間線來說,新房具備更長的增值空間內,但實際上當下的需求更為迫切,而如今的樓市,很多時間是說不清楚的。
對于單純想保值跑贏通脹的人來說,現階段的樓市,再也沒有過往那種規劃就能實現所帶來的紅利,依舊是考慮地段的基礎上,更加倚重租售比以及流動性,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些,便是觀察員想告訴大家的核心,投住分離,側重當下最實際最真實的需求,才能在如今樓市大勢之下,做出最合理最以不變應萬變的決策。
成都樓市觀察員,一個有專業、有態度,三觀比五官還正的良心觀察員,值得你的信賴和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