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據(jù)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官微消息,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顧問伊莎白·柯魯克女士,國際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教育家、人類學家,新中國英語教學拓荒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專家、終身榮譽教授,于2023年8月20日0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
(資料圖)
伊莎白·柯魯克是“友誼勛章”獲得者,她一生關(guān)注中國農(nóng)村發(fā)展、教書育人,桃李芬芳。
她是懷著對國際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和對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的熱愛與眷戀安然辭世的。
記錄中國社會變遷
1915年,伊莎白·柯魯克出生于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家庭。
Born in Chengdu,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to a Canadian missionary family in 1915,Isabel Crook came into the world during a time when World War I was raging in Europe and China"s last emperor Puyi was still living in the Forbidden City after abdicating three years earlier.
1915年,柯魯克出生于中國四川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家庭。那時,歐洲正在經(jīng)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已退位三年,仍居紫禁城。
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時代,有一半光陰在中國度過。
While Isabel Crook"s parents were engaged in setting up schools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Crook herself was more interested in anthropology and the many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s a foreign girl born in an Asian country that was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s, she had every reason to be curious about what was going on around her.
伊莎白·柯魯克的父母致力于在中國西南部創(chuàng)辦學校和教育機構(gòu),伊莎白本人則對人類學和中國的各個民族更感興趣。作為一個出生在正經(jīng)歷巨變的亞洲國家的外國女孩,她對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新奇不已。
97歲時,伊莎白·柯魯克展示了她年輕時在中國拍攝的照片
成年后,伊莎白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專攻心理學,1938年獲碩士學位。如果伊莎白選擇留在加拿大從事兒童心理工作,那她的人生可能完全是另一個模樣。
但少年時代在成都的經(jīng)歷讓她對人類學更感興趣,她最終選擇畢業(yè)后回到戰(zhàn)爭硝煙四起的中國,在那里做人類學研究。
At the age of 23, Crook graduated from a Canadian college with a master"s degree and began carrying out field research in Li county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伊莎白·柯魯克23歲時在加拿大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畢業(yè)后開始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的理縣進行實地考察。
她記錄了大量的一手調(diào)研資料,后來整理出版了《興隆場》一書,這本書被譽為與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jīng)濟》齊名的中國人類學著作。
在這本書中,她并沒有簡單地畫幾個框,然后把人們?nèi)M去,稱之為“階層”,而是著力細微地探尋每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
書中細膩、詳實地記錄了抗戰(zhàn)大后方的大量日常生活細節(jié),堪稱社會人類學以及民國史、鄉(xiāng)建運動史的必讀之作。
這也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女人類學家與其中國合作者完成的逐戶采訪式的社區(qū)調(diào)查。
上世紀40年代初,她在成都遇到了大衛(wèi)·柯魯克(David Crook),一位英國共產(chǎn)黨員。共同的志趣讓倆人很快墜入愛河。
在大衛(wèi)的影響下,伊莎白變成了支持革命的共產(chǎn)主義者,并加入了英國共產(chǎn)黨。兩人于1942年結(jié)為夫妻。
同年12月,為考察和報道中國解放區(qū)土改運動,大衛(wèi)和伊莎白穿越重重封鎖來到河北省武安市石洞鄉(xiāng)十里店。
In 1947, Crook and her journalist husband were warmly welcom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revolutionary land reform taking place in China.
1947年,伊莎白·柯魯克和她身為記者的丈夫前往考察和研究中國正在進行的土地改革,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熱烈歡迎。
伊莎白·柯魯克(右)和丈夫大衛(wèi)·柯魯克在河北省進行社會調(diào)查
他們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在十里店住了6個月,與農(nóng)民同甘共苦,真實地記錄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階段。
伊莎白·柯魯克在河北省西部山區(qū)與當?shù)卮迕窠徽?/p>
伊莎白·柯魯克在田間工作
夫婦倆根據(jù)實地考察的采訪、筆記,合作寫出了《十里店(一)——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國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兩本書。
這兩部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成為西方人了解真實的中國土改運動的一扇窗口。
拓荒新中國英語教育
伊莎白還是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yè)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1948年,應(yīng)中國共產(chǎn)黨邀請,伊莎白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revolution after completing their study of the land reform, the couple accepted an invitation from CPC leaders to teach at a newly established foreign affairs school in 1948. The school was the forerunner of today"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FSU), which has seen more than 400 ambassadors and 1,000 counsellors walk through its doors.
完成土改調(diào)查之后,柯魯克夫婦渴望加入到中國的革命事業(yè)中。1948年,他們接受中共領(lǐng)導人的邀請,在一所新成立的外交學院任教。這所學校就是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至今已培養(yǎng)了400多名大使和1000多名參贊。
她在北外耕耘半個多世紀,在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大量外語人才。
As a teacher at BFSU she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作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名教師,柯魯克為中國的外語教育奠定了基礎(chǔ)。
1994年5月,柯魯克夫婦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門外
她和丈夫大衛(wèi)·柯魯克在艱難的條件下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編纂教材,改革課程,為新中國的外語教育事業(yè)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與智慧。
As two of the first three foreign teachers at the school, Isabel and David Crook brought new Western teaching methodologies to the classroom.
作為該校首批三名外籍教師中的兩名,伊莎白和大衛(wèi)·柯魯克為課堂帶來了全新的西方教學方法。
夫婦兩人培養(yǎng)了新中國首批外事干部,以及大批杰出的學者和外交人才,桃李滿天下。
柯魯克夫婦
柯魯克的次子柯馬凱(Michael Crook)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的父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經(jīng)常會在校外舉辦一些活動,比如滑冰或徒步旅行,這樣他們的學生就有機會與他們更好地交流。
Michael Crook noted that since some students lived extremely impoverished lives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his parents wer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their situation and did what they could to help them while protecting their self-esteem. For example, they would bring food such as eggs and bread for picnics and share them with students who brought steamed corn bread.
柯馬凱說,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一些學生生活極度貧寒,柯魯克夫婦對這些學生的處境極為上心,在保護他們自尊的同時,竭盡所能給予幫助。例如,他們會組織野餐,帶上雞蛋、面包等食物,與帶來窩窩頭的學生們一起分享。
According to the younger Crook, because of his parents" belief in communism, they chose to use political texts as their teaching materials, such as works once admired by Karl Marx.
據(jù)柯馬凱說,由于他的父母信奉共產(chǎn)主義,他們選擇用政治文本作為教材,比如卡爾·馬克思曾經(jīng)推崇的著作。
Understanding that the students would become diplomats represent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 parents tried to help students gain knowledge in different fields to better prepare them for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ers in English.
知道這些學生將成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官,他的父母竭力幫助學生獲得不同領(lǐng)域的知識,為他們能更好地用英語與外國人交流做準備。
2012年12月14日,伊莎白·柯魯克在家用電腦寫作
在北外執(zhí)教期間,夫妻兩還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遠赴中國西北,義務(wù)為當?shù)氐挠⒄Z老師做輔導。1999年,伊莎白和朋友一起設(shè)立了“伊柯基金”,幫助家境貧寒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完成義務(wù)教育。
2000年,大衛(wèi)·柯魯克去世。上圖是伊莎白·柯魯克站在紀念長椅上,望著亡夫的半身像。
2019年9月,伊莎白女士獲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the Friendship Medals)。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伊莎白深入農(nóng)村,記錄了20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的細微圖景;作為一名英語外教,她與丈夫拓荒了新中國的英語教育。
她將自己最重要和最美麗的時光都無私奉獻給了中國,把對中國人民的情誼寫在了中國的大地上。
伊莎白女士,一路走好。
編輯:左卓
實習生:張瀚琳
參考:環(huán)球網(wǎng) 人民網(wǎng) 外灘畫報《就這樣過了一百年》(成蹊 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gòu)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內(nèi)容僅供參考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