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香港一日》的第1476期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在港引起熱烈反響
8月29日,由國務院印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正式對外發布,香港社會對此反響熱烈。
(資料圖片)
香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對有關公布表示歡迎,她提到國家“十四五”規劃除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外,也將深港河套納入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臺之一。她指出,有關《規劃》的公布,讓科創業界感到非常雀躍,不只對園區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對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更有信心。
香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資料圖) 圖源:香港01
葛珮帆還提到特區政府早已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香港實現國際創科中心愿景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訂下發展方向和重點策略。她表示,《規劃》的公布對深港打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全流有明確指示,期望深港政府加強溝通,盡快商討落實,讓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此外,她還建議特區政府在培養本地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上“加把勁”,解決業界人才短缺問題。
香港立法會議員、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劉國勛表示,感謝中央支持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發展,同時認為香港要加快基建,配合發展。劉國勛認為,《規劃》就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提供了具體方向,在中央支持下,希望可以為河套地區87公頃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增加更多誘因,引入更多龍頭企業進駐,支撐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劉國勛議員同時指出,創科產業為人才及資金密集的產業,將吸引大量海內外專才及管理人員于區內工作,直接增加對私人住宅的需求。北部都會區發展中,“創新科技園區”與“新田市中心”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應同期同步發展。否則,即使“創新科技園區”用地能供應,也會因缺乏住宅及社區配套,而阻礙“創新科技園區”企業的發展,令園區變成缺乏生活配套的“工作孤島”。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港媒今日(30日)刊載多篇評論文章,深入解讀《規劃》公布后深港合作的未來發展方向,也顯示港媒對河套合作區的高度關注。如《大公報》刊載題為“跳出河套看河套 把握使命和機遇”的社評,指河套合作區有深港兩個園區,建立協同機制是兩地更好合作的前提。
文章指出,《規劃》中提出的一些項目需要立即著手籌劃,做好對接工作,如實現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意味著人員、資金、設備、信息等科研要素的跨境流動將獲得進一步“拆墻松綁”。文章強調,推動科技創新首先是制度創新,是管治理念上的與時俱進,“一切妨礙科技創新發展的條條框框,該改革的就要改革,該打破的就要打破”。
中華全國工商聯常委、香港全港各區工商聯首席會長、深圳市工商聯副主席盧錦欽同日在港媒“點新聞”上發表評論稱,河套地區既有香港人才的創新發展實現科技成果,又有深圳的大規模量產的優勢,業界未來發展將會是生機勃勃,是一次共用灣區、共用河套的千載難逢的良機。他強調,無論是香港,還是深圳,都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作為重點發展區域,并傾注了越來越多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河套地區在新的情境下正煥發新的生機。
李家超邀5名議員早餐交流 探討推動香港夜經濟
香港立法會日前舉辦第二次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30日)上午邀請當日提問的5名議員以及部分特區政府官員,到禮賓府舉行早餐會再次交流,探討推動香港文藝發展的議題。
李家超與5名議員及特區政府官員舉行早餐會。圖源:點新聞
綜合港媒報道,早餐會在早上8時開始,出席的官方代表包括李家超、特首辦主任葉文娟、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等,而出席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則包括陳仲尼、鄭泳舜、霍啟剛、譚岳衡及楊永杰五人。
陳仲尼向李家超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善用西九文化區這個世界級的文化藝術設施,推廣本土中華文化;推廣在香港國際機場的藝術品貯存設施;善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舉行更多演唱會,并在演唱會散場后,引導觀眾到中環蘭桂坊夜市;以及促進香港電影業的發展。
直新聞注意到,連日來,“搞活夜經濟”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不少港媒評論更是頻頻建議借鑒深圳等內地城市的做法,激發香港社會夜間活力。
據“點新聞”報道,早前在會上建議推動演唱會產業文化經濟的楊永杰,今日便提交一份“打造盛事經濟開拓文旅產業”的建議書,涉及六大范疇,包括發展特色水上旅游項目、推動演唱會經濟、打造中外影視交流平臺、打造嶺南文化旅游度假區、共建人文灣區及打造夜市經濟。楊永杰認為演唱會是推動夜間經濟的“抓手”,他指出,早前周杰倫、林俊杰、五月天等巨星在中環舉行露天演唱會,吸引大批東南亞旅客訪港,認為大家都感受到“演唱會經濟”的效應。
楊永杰表示,今次在早餐會上主要反映電影、電視及演唱會三大范疇,期望政府將香港打造成為文化旅游之都,加快本地文旅產業升級轉型,增加優質就業職位,為青年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
深圳成功赴港發行2023年離岸地方政府債券
8月29日晚,深圳市2023年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在香港成功定價并發行。這是深圳市繼2021年在全國首發、2022年再次成功發行離岸債后,第三次成功在香港發行離岸地方債。
據介紹,本次債券發行規模為人民幣(下同)50億元,包括2年期9億元、3年期21億元和5年期20億元,其中,3年期為綠色債券,5年期為社會責任債券,定價利率分別為2.40%、2.55%和2.75%。簿記定價峰值訂單規模達205億元,訂單倍數高達4.1倍,受到各類型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
深圳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再次赴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將進一步深化深港兩地金融互聯互通,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
中銀香港全程參與此次發債項目的執行與路演,牽頭組織了文件、銷售、定價、結算交割以及綠色和社會責任結構顧問工作。據悉,這是中銀香港協助深圳市人民政府連續第三年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除了繼續發行綠色債券推動綠色金融,更首次引入社會責任債券品種,募集資金將投向醫療衛生、教育、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
中銀香港副總裁徐海峰表示:“深圳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之一,深圳市人民政府第三度赴港發債,進一步促進深圳和香港跨境金融的互聯互通合作,為香港債市帶來更多優質人民幣資產,滿足境外投資者對多元化資產配置的需求。”徐海峰強調,境外投資者對債券的踴躍認購反應,有助鞏固深圳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地位,同時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地位。
作者丨陳淼松,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
排版丨邱雅彤,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