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熱點事件,當屬電影《張之洞》1月7日上映首日僅賣出3張票,引發網友“心疼”。最終該片在上映第6天便悄悄下檔,總票房僅數千元。
對于電影《張之洞》的“炮灰”式上映,湖北省發行界資深人士表示,其實每年都會有很多部國產新片上演影院“一日游”“一場游”,“片方其實也知道不會有票房,甚至還要倒貼,但還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強行上映。”
A 強行上映太理想主義
用電影發行界人士的專業術語來說,電影《張之洞》的上映屬于“裸發”,有點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心態。從業超過20年的“老發行人”林先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張之洞》片方在上映前既沒有鋪開宣傳,上映后也沒有進行發行維護,連很多影城的排片經理都不知道有這個電影,“很難說是他們太理想主義,還是太不懂這個行業。”
據極目新聞記者查詢,電影《張之洞》上映首日僅在全國極少數幾個城市有排片,安排的場次大多集中在上午10點或晚上10點,最終出現了首映日票房僅90元的尷尬場景。
武漢多家院線負責人在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沒有和《張之洞》片方進行過接洽,也不知道這個電影要在全國上映。一位院線人士坦言,“如果之前來和我們打招呼,我一定會勸他們放棄走院線。從電影《張之洞》的制作規模和題材來看,它應該直接與電影頻道或者各大視頻網站合作,那些平臺對類似題材作品的購買價格都很不錯,而且也基本不存在發行成本,反而比走院線更賺錢。”
這位業內人士還透露,很多新片上映后,出品公司都會自己掏腰包買一些票,算是“鎖座位”“鎖場次”,“有時候大家在電商平臺買票,會發現廳里很多犄角旮旯的票都被早早買走了,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就是一種特殊的發行維護,確保這個電影院能給你排片。但你看《張之洞》這次,屬于徹徹底底的放養,就像網友開玩笑說的,哪怕你導演、制片人、主演每人買兩張票,也不會出現一天只賣3張票的情況啊……”
B 導演對票房深表遺憾
極目新聞記者多次聯系采訪電影《張之洞》出品方和影片導演三丑,但均被婉拒。片方工作人員出示了一份導演三丑的文字回復,對此次上映事件做出解釋。
據三丑介紹,他有幸接到拍攝電影《張之洞》的任務,“在明知道這是一部不具有商業價值、在影院票房上不具有任何競爭力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接下此影片。”
三丑表示,他在拍攝過程中思考的都是如何把張之洞的故事講好,爭取給予觀眾視覺享受和映后思考,他自認為作為該片導演,他“尊重投資,尊重藝術,尊重觀眾,尊重生活,尊重自己”,但確實沒料到電影登上大銀幕后會遭遇這么嚴重的排片困境,“深表遺憾。”
據國家電影局官網公開信息顯示,電影《張之洞》于2018年立項備案,備案單位為北京太陽花開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河北滄州南皮縣廣播電視臺,影片劇情梗概為:“晚清重臣張之洞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實業救國。奈何時局動蕩,清政府腐朽透頂,張之洞雖窮盡一生之力也未能挽回殘局,最后只得郁郁而終。但他創建的眾多軍工重工產業和教育學院,卻對后世產生著巨大深遠的影響。”
據了解,張之洞祖籍河北南皮,而電影《張之洞》的主創人員大多為河北人,這部電影的創作初衷顯然是為了“講述家鄉名人的故事”。只不過主創團隊對電影發行行業規律缺乏了解,導致影片上映后遭遇票房困境。
C 能賺錢的是少數
針對電影《張之洞》票房不佳事件,極目觀影團“鐵粉”陳麗表示,她愿意花兩個小時和家人一起通過央視電影頻道收看這樣的電影,但不太愿意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陳麗的觀點,也正是電影發行專家林先生的結論。
林先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任何題材、類型的電影都要尊重行業規律,認清行業運作模式,不管電影出品方對自己的作品有多么自信,都要搞清楚游戲規則再“下水”。“中國電影市場現在確實是全球領先,但大家不要只看《長津湖》《你好,李煥英》都賣了50多億,甚至一部動畫片《哪吒》也能賣50億,就以為現在什么片子扔進電影院都能賺錢。”
據林先生介紹,中國電影市場每年要接納數百部新片,但能賺錢的可能不到10%,很多電影出品方虧得“褲子都快保不住了”。“大家可以去搜索每年度電影票房排名,那些有大明星出演、最后賣了1億、2億的電影,基本上都是虧本的。我們簡單粗暴地算一下,一部電影的最終總票房只有三分之一能回到出品方手里,其他的都是給電影院、發行公司的。而這拿到手的三分之一票房,還要去覆蓋你的制作成本、演員片酬等等,最后結算完,你覺得有幾家是賺錢的?”
有明星助陣的商業片都難逃虧本命運,遑論體量更小的《張之洞》等片。多位武漢影城經理都坦然表示,很多出品方在找影院談排片時其實心里都有數,“他們也不介意我們只排早場和夜場,也知道上映后很可能就是一日游、一場游,但就是要追求這個形式感。有的是為了給投資方一個交代,有的是為了個人情懷,還有些是存了其他心思,反正大家心照不宣。”(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戎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