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紀錄片《過年的畫》《中國2》熱播,引發人們對紀錄片這一特殊電視節目樣態的關注。國產紀錄片曾經被貼上過“小眾”的標簽,而隨著我國紀錄片產業的蓬勃發展,國產紀錄片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大的提升,紀錄片正從小眾走向大眾。伴隨這股紀錄片熱,紀錄片的收視群體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網絡平臺助推紀錄片
小陳是天津一家民企的工作人員,工作之余喜歡看紀錄片。他說,他看的紀錄片類型比較雜,但最喜歡的是文史類。“我通常在央視紀錄頻道、騰訊視頻和b站上看。春節期間看了咱們天津拍的《過年的畫》,特別棒!”小陳告訴記者,他的同學、同事很多都愛看紀錄片,“前幾年朋友們在一起時,很多話題是追劇、追綜藝,現在討論紀錄片的時候越來越多了。之前和幾個中學同學聚會,大家還聊起《過年的畫》。我們都是天津人,看這部紀錄片特別溫暖,回憶起很多小時候的事。”
近年來,優酷、b站、騰訊等視頻網站在年輕態紀錄片的布局上已成規模及體系。數據顯示,2021年騰訊視頻主要歷史紀錄片的播放量達1.3億次,不到25歲的年輕觀眾占比接近三成;2019年優酷紀錄片的播出時長近700個小時,其中260個小時的內容來自原創紀錄片,國產紀錄片的占比達到70%;2020年,850個小時的播出時長中有超過45%的原創紀錄片以及超過80%的國產紀錄片。紀錄片在網絡平臺的力推下熱播,也助推紀錄片收視群體的年輕化。
題材豐富吸引年輕人
國產紀錄片從早期的政論片、專題片等類型,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重歷史、重人文、宏大敘事,再到近些年網生紀錄片貼近生活的小、巧、精主題,題材的極大豐富,成為吸引年輕人的原因之一。
“90后”小美是美食類紀錄片的忠實粉絲,從《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到《早餐中國》《人生一串》,出來一部她追一部。小美說:“看多了會發現,美食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各有不同。對于我這樣的美食愛好者來講,看美食類紀錄片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我的‘下飯劇’。”
“80后”影視制作人嘉千告訴記者,她最近在看的兩部紀錄片都特別有趣。《與古為友》從音樂、街舞、分子料理、攝影、文創、家具等領域,每集分別邀請代表傳統文化領域和現代文化領域的嘉賓。另一部《麝香之路》講述的是喜馬拉雅山腳下少數民族的生活。“這幾年紀錄片的題材越來越豐富,為我這樣的紀錄片愛好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我喜歡人文類紀錄片,這類紀錄片往往展現出很大的文化差異和思想差異,總是在細節處打動我。”
運用年輕人的方式表達
紀錄片《過年的畫》總撰稿、執行導演張玲是“70后”,她在創作一部題材如此厚重的紀錄片時,時刻懷著“寶寶的心態”去思考、去尋找切入點。作為一部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不僅講述有關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前世今生,更探討了搶救、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片中講到傳承與發展,采訪了多位與年畫相關的年輕人,讓觀眾看到不同角度的解讀。主創人員的年輕化,讓紀錄片傳遞的思想更容易貼近年輕人,也使《過年的畫》在國內多家平臺熱播,獲得許多年輕人的喜愛。
曾經參與過紀錄片拍攝的嘉千表示,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最吸引人的是“不確定性”,因為拍攝人員在真實記錄的過程中,總會有不可預知的情況出現。而創作者的年輕化,可以更好地抓住年輕人的興趣點。“比如用網絡化的語言,讓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年輕化;用交互式語態,讓敘事語態年輕化。說白了,就是用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拍紀錄片,這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喜歡上紀錄片。”(本報記者 劉桂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