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專項社會實踐隊前往陜西省榆林市、安康市開展農林業產業和機械化發展調研。在實地參觀與交流走訪中,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
“玉米銀行”——開創農民的致富之路
“我身后的這2800畝農田都是高標準農田,現在的收益要比以前好很多!”魚河峁鎮的謝書記在和團隊成員交流時激動地講到。
近年來,魚河峁鎮高度重視農田資源,高效利用整合土地。在與謝書記的交流中,團隊了解到,“玉米銀行”是當地的特色方案,從前的農民不僅要全過程參與種植收獲,還要面臨病蟲害侵襲的困擾,勞動成本高但收益卻不盡如人意。“玉米銀行”的出現,讓農民耕作勞動量減少的同時收入不斷增加。
圖為團隊成員在與魚河峁鎮工作人員交流
有了“玉米銀行”,農民們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成本進行耕作與收獲作業,只需繳納一定的費用,便會有專業的團隊提供種植,打藥,脫粒等全過程服務,當發生大面積的農作物病蟲害問題時,每個鎮上的農技推廣中心會有相關農技推廣員及時進行解決。同行的農民和我們談到:“我們在‘玉米銀行’繳交的費用要比人工費用低得多,不僅開銷少,效果也很好!”
“山中茶園”——創造適宜的綠色產業
“你們看這漫山的綠油油的茶樹,都是這些年在縣政府及村上共同努力下搞出來的。”金銀村的書記在和團隊成員交流時指著茶園激動地說到。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村上依據當地的 土壤特性創新性地引進了莓茶,莓茶產業也逐漸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之一,為村民提供就業,保障生活來源。團隊在支書和主任的帶領下來到附近的茶園,看到了近百畝的茶園依山而建,旁邊還專門留下水渠,遠處還有采茶人忙碌的身影。
圖為團隊成員與金銀村支書交流
創造性地引進藤茶,農民們從以前的靠天吃飯變成有穩定的收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留下來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也讓那些曾因家庭變故而又返貧的農民找到生活的希望。未來在村委會的領導下,“山中茶園”會向市場不斷擴展,藤茶走出白河也將不再是設想。
“冰洞康養”——打開特色的文旅篇章
“最開始是為了山地蘋果的存儲,所以打造一個天然冰箱,來避免滯銷壞果的情況發生。后來冰洞建成,想著可以將其打造成一個療養勝地,后來又覺得增加冰雕發展旅游業也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于是最終打造出了現在的集多種作用與經濟效益于一體的冰洞特色。”在黃崖窯村,工作人員和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冰洞康養”的建設過程。
圖為黃崖窯村工作人員介紹當地發展情況
近年來,黃崖窯村通過整土地、改舊居、建景區、興產業,逐步走出了一條依托特色生態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圖為黃崖窯村風景
冰洞一期工程由一個主洞,三個支洞組成,洞長580米,寬5米,高8米。二期工程對洞口進行加固,并修建擋墻、護堤、涵洞、垂釣池等。現已啟動三期工程,包括冰雕大廳、11號果庫等項目。在冰洞內,游客既可以體驗到洞內洞外冰火兩重天的不同感受,也可以觀賞到美輪美奐的冰雕作品和炫彩的燈光秀,還可以在康養館內放松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明年將開放冰雕大廳,屆時將是西北五省唯一可四季觀賞冰雕藝術的旅游地,預計集體每年可增收100萬元以上。
此次調研,團隊見證了陜南陜北兩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鄉村的煥新面貌,耕作與文旅的協同推進,讓兩地不斷走出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
圖為團隊成員在榆林的合影
團隊負責人在調研結束后頗有感觸地說:“只有在實地調研中,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到鄉村的發展情況,了解到農民的真實需求。”作為農林高校的學生,更應該不斷走進鄉村,探尋建設經驗,總結民生需求,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